原標題:進口銅精礦“一單到底”海鐵聯運
全省首票業務落地龍巖
11月13日,一批來自坦桑尼亞的80標箱、重達2038噸的進口銅精礦運抵廈門海滄口岸,卸船后由海滄海關完成箱表放射性監測及轉場審批手續,迅速集結于廈門國際物流港,隨即編組成鐵路專列,順利運抵龍巖上杭蛟洋鐵路海關監管場所進行目的地檢驗。這標志著我省首票采用“口岸+目的地”聯合檢驗監管模式的進口銅精礦“一單到底”海鐵聯運業務成功落地。
傳統海鐵聯運模式下,進口企業需分別辦理海運、鐵路運輸手續,開具多張貨運單據,單證交接環節多,導致物流成本偏高、效率受限。為破解這一難題,廈門海關指導龍巖海關、海滄海關聯合龍巖市商務部門,組建跨區域、跨部門工作專班,積極推動監管模式創新,海關指導企業實踐“轉場檢驗+一單到底”模式,即在口岸完成風險篩查后,允許貨物直接轉場至目的地實施檢驗,確保貨物抵港后“即卸、即轉、即驗”;商務部門主動對接企業需求,提供政策解讀與業務指導,優化物流組織方案,幫助企業降低物流成本,增強參與積極性,提升通關效率。同時,創新利用中遠海運集裝箱運輸有限公司的提單交貨條款,實現“一次委托、一次結算、一份提單”的全程運輸服務,將海關全程監管與海鐵聯運“一單到底”高效銜接。新模式顯著提升了物流效率,進口貨物到場運輸時間由4天壓縮至2天,據測算可為企業節省物流等綜合成本約20%。
“海關創新的高效監管模式,有效簡化了國內段運輸手續,降低了我們的運營成本。未來我們將依托廈門至龍巖這條便捷高效的海鐵聯運通道,加大進口規模。”進口企業紫金國際貿易有限公司關務負責人丘毅玉對此深有感觸。
龍巖海關關長杜中文表示,此次改革落地是龍巖海關與東渡海關、海滄海關等省內主要口岸海關加強山海協作,建立健全工作聯動機制的重要成果,下一步將持續深化協同聯動,緊密對接企業需求,不斷探索優化海鐵多式聯運監管模式,為閩西革命老區進出口企業提供更加多樣、高效、便利的物流通道選擇,全力服務新時代山海協作大局,助推區域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龍媒體記者 施薇 通訊員 林雄興 賴錦琪)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