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棟青瓦紅磚,道路寬敞整潔,彩繪栩栩如生……近日,漫步在三明市三元區巖前鎮,煥然一新的環境正在提升人們居住的舒適度。沿著溪流行走,一路鳥語花香,居民姜文靜的公婆家,就坐落在推窗即景的岸邊。
姜文靜正拿著剛洗好的衣服準備晾曬。她倚靠在木質欄桿邊說,加裝的欄桿,能時刻保護老人的安全。
如今,在三明市三元區,有138個像姜文靜公婆那樣的銀齡家庭開啟更安全、更舒適的晚年生活。
一戶一策,因人而異
作為全區最早開始適老化改造的鎮街,2019年起,巖前鎮就聘請專業團隊入駐開展“陪伴式”服務,通過打磨每一個可感可知的細節,實施“一戶一策”,對老年人家庭開展適老化改造,提升住宅宜居度。
從姜文靜公婆家的曬衣區到廚房的路上,團隊貼心地安裝了雨棚,免去了撐傘收傘的麻煩。從進門到屋院,從防護欄到雨棚,一體化適老化設計讓姜文靜及其家人在田園般的環境中找到了“專屬”的安全感。
此外,團隊還針對雨天路面濕滑易摔倒的情況,在姜文靜公婆家的小院壓出防滑紋路面,并在“福”字框架的置物架上,整齊堆放著農戶生活所需的柴火,拿取木柴時再也不會出現柴堆塌陷和柴棍滾落的情況。
黃光裕年過六旬,多年前因高血壓引發中風,行動不如從前。現在,父母和他一起住,照顧其飲食起居,然而,即便住在一起,也無法做到全天候守護。
廁所是老人活動的“高危區”,還好在鎮里的適老化改造的幫助下,家中安裝上馬桶扶手和坐式洗澡椅,黃光裕實現了自主如廁和洗浴;門前有了水泥護坡和扶手,父母那顆懸著的心也放了下來。
今年以來,巖前鎮緊盯政策導向,通過多方資金拼盤,逐步擴大改造覆蓋面:精選了解當地居住環境、生活習慣的農村工匠,在節約成本、方便快捷的同時,提高了當地住戶的適配度。工作人員跟蹤回訪,聽取入住反饋,對改造成果進行微調,確保效用最大化。當地把握銀齡家庭需求制定的“一戶一策”得到廣泛認可。
智慧賦能,細節貼心
近日,三明市三元區白沙街道群一社區工作人員涂政涵來到毛福明大爺家里。
“大爺,上次給您買的適老化設備都裝上了嗎?”涂政涵關切地詢問,見老人不答,他環顧周圍,看到坐浴椅的零件還擺放在過道上,便熱心幫忙安裝起來。
毛大爺家中只有他和老伴兒。老人偏癱數年,是街道適老化改造的重點對象。
經過一番改造,家中裝上了感應燈、報警器、防撞條……各處小小的細節,體現著周全的考慮。
“這個智能門鎖可好用了!以前每次回家都要掏鑰匙開門,我這身體又不利索。現在只要停在門口,門就自動打開了!”說起智能門鎖,毛大爺贊不絕口。如今,起夜時,感應燈自動開關;若是不小心摔倒,報警器會及時往子女手機上發送警報……
這些來自“科技”的照顧和社區工作人員的關懷,讓區里的老年人收獲了滿滿的幸福感——
家住洋溪鎮上街村的黃愛嬌,患有帕金森免疫系統疾病和類風濕骨質疏松癥。此次適老化改造,政府為她家多處安裝安全扶手,對衛生間和淋浴房進行蹲改坐改造,并安裝了恒溫花灑。
陳大鎮碧溪村村民李上才今年81歲,經過適老化改造,他家門前的土坡增設了扶手,更加方便的出行設施讓李上才“想走就走”。
7月初起,陳大鎮著手適老化改造,兩批共18戶改造很快完成……
齊心協力,匯聚暖流
在這場適老化改造中,社會各界匯成了一股強大的愛心力量:各鄉鎮街道民政服務站通過上門走訪、電話詢問等方式,全面了解老年人的年齡、身體狀況、生活習慣、家庭環境以及對適老化改造的具體需求,建立“一戶一檔”臺賬;在改造過程中,還及時協調解決各鄉鎮街道改造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確保工作規范有序推進。
此外,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也踴躍投身參與:三元青年企業家協會、廈門三明商會、福州三元商會、三元區慈善總會等4家商(協)會以及三明美年大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等多家愛心企業慷慨解囊,截至8月底,共捐款近30萬元。這些善款,悉數投入到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的適老化改造工作中。
許多家庭在適老化政策引導下,主動參與改造設計,通過加裝防滑地磚、助力扶手、緊急呼叫裝置等項目,形成“政府補一點、家庭出一點、企業讓一點”的多元協作模式。
截至9月底,三明市三元區核銷適老化改造補貼931筆,申請補貼金額120.62萬元,帶動消費433.68萬元;已下撥各鄉鎮街道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資金共61.5萬元。(本報見習記者 莊紫怡 通訊員 陳渴 劉子豪)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