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節提筆,關于今年第18號臺風“樺加沙”的記憶仍然滾燙。被狂風吹得戴不穩的安全帽、被驟雨與汗水浸染濕透的衣衫、被風雨夾雜細沙打到睜不開的雙眼,還有和同事緊拉住手才能站穩的場景,這些都在訴說新聞人面對災難時,從未后退的堅守與執著。

2025年9月22日,臺風“樺加沙”逼近廣東,“16級”“巨災”“罕見”“極端性”的預警,讓我們意識到即將面對的是一場充滿未知挑戰的“硬仗”。在初步研判過后,我們連夜收拾裝備,于23日清晨,先臺風一步,奔赴“樺加沙”可能登陸的點位——陽江海陵島。

臺風登陸前,海陵島上的漁民對漁船進行加固(央廣網記者 張順鵬 攝)

初到島上,雖晴空萬里,卻藏著暗涌:漁船歸港、商鋪封門、海警守堤,平靜下是全民迎戰臺風的緊張。我們帶著拍攝設備穿梭島上,記錄下每一處防御細節。

23日夜里,窗外的風從低吼轉為狂嘯,撞擊門窗發出“砰砰”的聲響。我們在密切關注臺風最新動向的同時,也提前到海邊進行踩點,探討規劃好直播路線,為第二天的“戰斗”做足準備。

24日一早,狂風裹挾著巨浪,撕破海島的平靜,我們用雨靴裹緊褲腳,將安全帽緊扣腦袋,如戰士般帶齊“作戰”裝備奔赴一線。第一場直播在上午10時30分開始,此時雨還小,但風力已足夠強勁,記者說話時的氣息被風吹得四散,只能扯著嗓子播報才能讓觀眾聽清。狂風卷起的細沙不斷打到臉上,我們的眼睛幾乎無法睜開。鏡頭里,海浪不斷拍打著堤岸,白色的浪花濺起數米高,我們一邊播報現場情況,一邊反復提醒屏幕前的觀眾“非必要不外出”。

臺風趨近,海陵島狂風呼嘯,記者徐鋇兒安全帽數次被吹落(央廣網記者 張順鵬 攝)

在第一場直播結束后,我們抓緊時間拍攝現場短視頻。由于風力持續加強,安全帽被吹飛數次,雨水開始灌入雨衣,背后狂風推著身子前傾,我們需要手拉著手、扎馬步才能勉強站穩,完成拍攝工作。

隨著臺風趨近海陵島,15時30分,第二場直播開啟。此時,風雨已經猛烈到無法走出戶外,即便我們選擇在地下停車場開播,走近停車場出口時也完全無法站定,疾風驟雨以近乎水平的角度抽打過來,臉上像被無數根細針扎般刺痛。最終根據后方的指令與建議,我們逐步退回室內,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及時向觀眾呈現一線消息。

臺風登陸時,狂風暴雨下的海陵島能見度非常低,海浪沖上堤岸造成部分靠海路段被淹(央廣網記者 張順鵬 攝)

17時,“樺加沙”正式登陸海陵島。島上雨幕遮天,巨浪砸堤的聲音震耳欲聾。由于天氣情況過于惡劣,無法確保直播順利進行,我們就把錄制的現場短視頻回傳后方。受臺風影響,酒店反復跳閘停電,當天夜里,我們就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房間內編發稿件,及時傳遞臺風登陸現場實況。

25日,臺風過后,我們按照計劃及時對海陵島災后搶險修復工作進行報道。走上街頭,只見不少樹木被連根拔起,倒伏在路面,還有被吹落的廣告牌、脫落的建筑外立面碎片……然而,滿目瘡痍間,卻也流淌著暖意:沿街商鋪老板對我們說,因為關注了新聞,知道這次臺風威力大,提前做好了防護,低樓層的財物沒有受損;島上的居民則紛紛主動加入清障的行列,交談過程中,不時有居民對我們說“辛苦了”。這些瞬間,讓我們忘了疲憊——我們的鏡頭,不僅傳遞信息,更溫暖人心。

臺風過境后,海陵島路邊行道樹被連根拔起(央廣網記者 張順鵬 攝)

或許總有人不解:明知前方風急雨驟、危機四伏,為什么還要做往現場沖的“逆行者”?我們想,答案一半藏在對“新聞人”三字的赤誠熱愛里,另一半,則藏在我們與廣大受眾雙向奔赴的溫暖里。

直播鏡頭前,當我們拼盡全力播報時,屏幕另一端涌來的,是“記者辛苦了,注意安全”的實時叮囑;報道發出后,評論區里滿是“為敬業點贊”“感謝你們帶來現場消息”的暖心字句。這些跨越山海的關心,是一束束凡人微光,卻足以穿透風雨的陰霾,帶給我們直面危險的勇氣。

當我們在風雨中“沖鋒陷陣”,無數網友也在用留言傳遞關心、給予鼓勵,這種線上線下的互動、前方后方的牽掛,讓每一個人都成了直面災害面前的同行者、記錄者、守護者。這場臺風里的逆行,從不是一個人的冒險,而是被一群人牽掛著的堅守。

未來,無論再遇多少挑戰,我們依然會選擇站在現場——因為對新聞的熱忱,更因為知道,在我們身后,總有萬千受眾的關注與支持,與我們一同面對、一同守望。而這,正是我們身為新聞人,最珍貴的底氣與榮光。

央廣網記者 張順鵬 徐鋇兒(見習)

相關報道鏈接:央廣網記者直擊“樺加沙”登陸海陵島現場:狂風裹挾暴雨巨浪 沿海道路變“沙河”

編輯:鄭少純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