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佛山11月11日消息(記者羅世偉)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謀劃“十五五”發展的關鍵之年。作為廣東重要的經濟大市和制造業重鎮,佛山肩負著“經濟大市挑大梁”的責任。在佛山這片創新沃土上,制造企業的生產線、研發間和建設工地,正在呈現出新的忙碌節奏:數字化改造加快深入,機器人企業不斷推出新技術,產業鏈上下游項目密集落子,激蕩起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潮聲。

以數字為引擎 培育新質生產力

佛山是一座制造業基礎雄厚的城市。隨著數字化、智能化趨勢加速演進,佛山持續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自2021年推出“智改數轉25條”以來,累計投入財政資金超過40億元,構建起從政策扶持、金融創新到公共服務的系統支撐。2025年,佛山入選第三批國家級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為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壯大和未來產業培育奠定了新的基礎。

在產業一線,越來越多本土企業成為這場變革的主力。廣東騰一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代表。這家扎根南海獅山的企業,專注為裝備制造行業提供一站式數字化方案。作為工信部特色專業型工業互聯網平臺、佛山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裝備及配件集群牽引單位,騰一科技從最初服務個別企業起步,逐步成長為連接產業鏈上下游的重要“數字化推動者”。

企業負責人介紹,騰一科技在長期服務中形成了適合佛山產業特點的路徑——以“快上線、細打磨”的方式,幫助中小企業在三個月內完成生產管理全鏈條的數字化落地。

截至目前,騰一裝備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已助力百余家企業完成數字化改造,打造30多個標桿工廠,其中13家獲評佛山市數字化智能化車間;平臺接入1000多家上下游企業,形成覆蓋裝備制造全鏈條的數字生態。

騰一裝備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已助力百余家企業完成數字化改造(央廣網記者羅世偉 攝)

核心產品“騰一飛龍MOM平臺”可實現生產、倉儲、供應鏈、質量、排程、商業智能等多環節協同,并與ERP、PLM等系統銜接,形成貫通數據鏈。據企業測算,建設周期平均縮短50%,實施成本降低40%,生產效率提升約20%,設備利用率提高25%,交貨周期壓縮20%,庫存資金占用減少30%,數字化轉型帶來的成效清晰可見。

數字化的深入不僅改變流程,也重塑企業認知。騰一科技發現,不少中小企業過去將數字化理解為“軟件采購”,忽視了標準化和流程優化。為此,企業通過“標桿學習”“分步實施”“數據輔導”等方式,幫助企業形成體系化轉型能力,并通過AI數據分析師工具緩解專業人才短缺。

在政府引導下,騰一科技已面向產業鏈舉辦百余場學習交流活動,推動“鏈主企業+中小企業”協同升級。2024年,公司推出“騰一土豆鳥AI智能體”項目,引入多種大模型,在排產、操作、數據洞察等二十多個場景落地,為裝備制造注入新一輪智能動能。

圍繞試點建設,佛山提出未來兩年引導1000家以上中小企業完成數轉智改,打造50家數字化車間、工廠及四級企業,建設100個人工智能應用標桿。配套政策上,通過“數字貸”等工具緩解資金壓力,對企業數字化項目提供最高50萬元補貼,對集群平臺給予最高1000萬元獎補,為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充足支撐。

共建產業生態圈 打造產業新高地

在佛山加速推進智能化改造的當下,機器人產業正成為支撐產業升級的重要力量。依托家電、陶瓷、家具、金屬加工等千億級產業集群,佛山構建起從核心零部件、機器人本體到系統集成的完整產業鏈。2024年,全市工業機器人產量達3.58萬套,同比增長43.5%,占全國總量約6.4%,相關產業營收逼近600億元,位列全國第一梯隊。

佛山的著力點不僅是規模,更在于技術突破。隨著人工智能快速發展,智能機器人正在成為支撐制造業升級的關鍵節點。近年來,《佛山市加快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行動方案》《佛山市加快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若干措施》密集出臺,提出從關鍵技術攻關到投融資支持的八大方向,并設立不少于35億元的智能機器人方向子基金,每年安排不少于1.5億元財政資金支持研發。

在這條技術路線中,佛山華數機器人有限公司展現了本土企業自主創新的力量。

2024年12月,華數入選工信部首批符合新版工業機器人行業規范條件企業名單,成為36家獲認定企業之一。自成立以來,華數始終堅持核心技術自主化,目前實現國產化率突破95%,核心自主創新占比超80%,累計擁有自主知識產權500余項,主導或參與20余項國家標準制定。

華數工業機器人(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其中,華數Ⅲ型控制系統突破動力學模型建模及參數精確辨識難題,解決國產機器人長期存在的控制系統“短板”;在機械結構創新方面,雙旋系列機器人發明內旋轉結構及控制方法,可適應窄長空間的高精度、高節拍場景,填補國內外空白。順應具身智能趨勢,華數正加快推進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結合,推出具身智能開發平臺與雙臂機器人產品,用于柔性生產、復雜工藝和智能交互場景。

企業負責人介紹,華數的發展離不開國家和地方政策支持。國家層面,公司承擔“智能制造專項”“智能機器人專項”等多個重大研發項目;地方層面,佛山通過研發補助、科技攻關專項、“揭榜掛帥”、供需對接等措施,為企業提供應用場景與創新環境。“益曬你”服務體系在審批、產學研對接、人才服務等方面的創新,也為企業提供了穩定可預期的發展環境。

同時,南海智能機器人科創園成為企業創新鏈、產業鏈協同的重要平臺。園區以佛山智能裝備技術研究院為基礎,以“華數機器人”“登奇機電”為兩大產業化基地,圍繞機器人本體、核心部件、傳感器、工業互聯網平臺等領域構建“1+2+N”協同創新體系,通過引進、孵化科技企業,不斷完善佛山機器人產業生態。

制度創新加碼 產業集群加快成形

近日,佛山招商再迎密集落地。從車規級半導體到光刻機設備,從中通智慧運營中心到大型光芯片產業化項目,一批重大項目為佛山制造注入新活力。今年1—9月,佛山市簽約1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71個,總投資1362.9億元,同比增長15.32%;本土企業增資擴產524個,總投資額超2000億元,同比增長45.47%。

佛山深知,招商引資不在于“引得進”,更在于“落得下”。9月1日,全國地級市首部投資領域政府規章——《佛山市投資促進辦法》正式實施,明確政府履行承諾、保障政策兌現,推行“分階段辦理、容缺審批、并聯審批”,提高項目落地效率。市投資促進局同步建立項目落地督導機制,推進“拿地即開工”“竣工即發證”,為企業提供全鏈條保障。

金融賦能成為制度創新的重要力量。新動能產業基金聯合省市區三級國資平臺,組建專項基金,為先導稀材光芯片、ABM光刻機、云潼車規級半導體等項目提供資本支持,實現資金鏈與產業鏈協同。

在招商的新格局中,“沿鏈招商”正成為佛山的一大鮮明特色。通過梳理產業鏈圖譜、明確目標企業清單,招商工作更加精準、有序。廣東德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部項目正是這一模式的典型實踐。落戶禪城以來,德晟專注高端微小型驅動系統、舵機與機器人關節等細分領域,憑借扎實的技術積累逐漸成長為行業內的領軍企業。

廣東德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部項目(央廣網記者羅世偉 攝)

企業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總部項目主體結構已于今年3月封頂,預計將在2025年底全面建成投用。項目不僅推動企業自身業務升級,同時吸引4家上下游優質企業同步落戶,總投資超過20億元,形成涵蓋研發、加工、量產的完整鏈條。禪城區政府為此成立代辦小組,“一企一策”推進報建,從簽約到封頂僅用半年時間,再次展現“佛山速度”。

德晟的成長軌跡,也正成為佛山制造業加速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生動注腳。在具體規劃上,德晟提出:短期推進“人形機器人過載保護關節模組”工程樣機開發與示范應用;中期建設自動化生產線,實現關節模組規模化、低成本量產并爭取國內領先地位;長期則面向整個人形機器人“運動系統”整體解決方案拓展布局,以更具全球競爭力的技術品牌為方向持續突破。

從制度創新到招商實踐,從資金支持到鏈主帶動,佛山正以扎實舉措構建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使新興產業持續集聚,推動新質生產力加速涌現。潮涌珠江之畔,一座現代化產業強市的未來圖景,正愈發清晰。

編輯:徐鋇兒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