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廣州11月12日消息(記者羅世偉)從軍營到社區,一批退役軍人把“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血性與擔當,化為基層治理的溫度與力量。他們熟悉群眾語言,懂得情理分寸,更有在部隊磨礪出的紀律與韌勁。

在廣東,越來越多退役軍人走上社區調解一線,以“兵心”守民心,成為平安社區的“穩定器”、群眾身邊的“貼心人”。他們既是基層治理的“調解員”,也是居民信賴的“主心骨”,在一次次小事調解中,織密社會和諧的底色。

制度賦能治理 老兵力量織密基層“解紛網”

在惠州市惠城區橋西街道,一間“老班長工作室”成了退役軍人信任的“家”。

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站長劉振藝介紹,這里登記在冊的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6218人,其中黨員4365名、占比73.33%。橋西街道以“老班長工作室”為載體,把思想政治引領、信訪調處、困難幫扶統籌起來,形成“服務—調解—幫扶”一體化機制。

“老班長”的選任嚴格遵循“四有”標準——有情懷、有擔當、有精力、有閱歷。隊伍中既有參加過邊防作戰、德高望重的老兵,也有熟悉法律政策的律師型人才與擅長心理疏導的骨干。

依托這支隊伍,橋西街道把“老班長”打造為“第一接訪員”和“前沿哨所”,在“蘆光陽事件”等信訪積案處理中,通過高頻談心、釋法析理,最終促成當事方簽訂調解協議、化解二十多年遺留矛盾。

與制度建設相呼應的,是一支由退役軍人自發在惠州志愿服務網注冊成立的戰旗志愿服務隊:在冊131人,其中黨員77人,占比59%,累計志愿服務時長11125小時。以周科佳等“老班長”為樞紐,這支隊伍把矛盾化解、政策宣講與情緒疏導前移到網格末梢,讓“老兵解紛”成為橋西基層治理的鮮明標識。

同樣把制度優勢轉化為調解效能的,還有廣州市海珠區瑞寶街的“楊班長志愿服務總隊”。

發起人楊獻偉秉持“街坊呼、班長應”的理念,團隊于2021年組建、2024年升級為“總隊”,下設紅色宣講、心理咨詢、矛盾化解、公益活動、應急救援5個特色班組,凝聚律師、心理專家、社工與退役軍人等1300余名志愿者。其中“矛盾化解班”直面社區糾紛,三年累計化解210起、成功率100%;在金碧東社區,漏水糾紛經現場勘查、反復溝通,最終促成雙方握手言和。“1+5”的架構,讓退役軍人牽頭、專業力量協同的解紛機制更加專業、更加有溫度。

黨建凝聚合力 “紅色調解”激活基層治理細胞

在深圳市南山區粵海街道海珠社區,黨委副書記王凱因善于調解、待人真誠,被居民親切地稱為“老兵書記”。

服役兩年、扎根基層二十載,他創立“紅色調解”品牌,建立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專家庫,把公益律師、社工納入網格,形成“黨員先議、支部審議、黨委決議”的“三步法”。

二十年來,王凱累計調解各類矛盾糾紛6000余宗,成功率達98%。“黨旗所指,調解所向”,在他看來,黨建既是政治引領,也是一套可操作的治理方法論。

在廣州市番禺區,退役軍人吳盛國把調解嵌入社區治理全周期。

吳盛國在昊龍社區推出“昊龍客廳·書記有約”(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16年軍旅生涯錘煉的擔當,讓他在橋南街昊龍社區推出“昊龍客廳·書記有約”,把黨群服務中心升級為集議事、調解、心理疏導于一體的“社區治理中樞”。由31名老黨員、老軍人、老干部、檢察官、律師、民警等組成的“盛國調解志愿服務隊”,對糾紛實行“預警—響應—精準調解”全鏈條處理。

面對烤肉店油煙擾民、居民連發15宗投訴的難題,吳盛國帶隊連續7天駐點調解:白天多方協商、夜晚入戶安撫,推動房東退還部分租金、經營者依法結業,半年頑疾得以根治。截至2025年5月,“昊龍客廳”累計受理275宗、成功調解269宗,成功率98%,成為“紅色調解”在社區落地的生動樣本。

從王凱到吳盛國,他們的共同點在于:讓黨建陣地成為社會治理的“前線指揮部”,讓黨員身份成為群眾信任的“金字招牌”,把軍人的擔當延伸到社區每一個角落。

初心溫暖民心 退役軍人的擔當與情懷

在中山市三角鎮結民村,梁添福以公道正派、熱心為民廣受信賴。他曾參加邊防作戰,因公負傷致殘七級;退役后成為鎮“老班長工作室”的骨干調解員。在優撫對象房屋施工賠償糾紛中,他一方面說明民生工程意義、爭取理解,另一方面據理力爭、推動第三方評估,最終多方達成一致;在戰友家庭矛盾調解中,他把當事人請到“老兵茶寮室”,以心換心促成和好。近五年,他協助化解退役軍人矛盾糾紛30余起,被稱為“老兵知心人”。

在茂名市茂南區新坡鎮,樟古社區黨支部書記李寶芬把調解當成事業來做。這位曾榮立三等功的退役女兵,牽頭組建茂南全市首個“老兵調解小組”,提出“傾聽訴求—厘清事實—依法調解—跟蹤回訪”四步工作法,累計成功調解185件、成功率95%。面對土地糾紛、鄰里紛爭,她總是第一時間上門;面對群眾誤解,她用耐心與笑容換來理解與支持。在李寶芬的帶動下,樟古社區形成互幫互助的良好氛圍,也在鄉村振興中探索出“退役軍人調解+民情服務”的新模式。

樟古社區黨支部書記李寶芬(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在汕頭市金平區長廈社區,“兵支書”張勇才把服務陣地、公共安全與民生改善與調解工作同向發力:建立“軍人講師隊”,把紅色教育送進校園;與軍休所共建,開展義診、消防演練、應急培訓;聯合多部門拆除違建,新建1200平方米露天停車場,增設57個監控點并配套文體小廣場,解決居民停車、治安與活動難題。“哪里有困難,老兵就出現在哪里。”是社區群眾對他的評價。

張勇才在社區工作(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這些名字——梁添福、李寶芬、陳漢選、張勇才——像一盞盞燈,照亮社區的街巷與心田。他們用軍人的果敢解決問題,用百姓的情懷溫暖人心,讓“老兵調解”成為廣東基層治理的一張亮麗名片。

從惠州的“老班長工作室”到深圳的“紅色調解”,從廣州番禺的“昊龍客廳”到海珠的“楊班長總隊”,再到中山、茂名、汕頭一個個生動的身影,廣東正把退役軍人融入社區治理的每一個環節。他們以黨建為引擎、以制度為支撐、以服務為紐帶、以真情為底色,讓紅色基因在城市肌理與鄉村肌理中生根發芽。在新的崗位上,這支“老兵調解隊”,正在用初心與行動守護萬家燈火、托起民心溫度。

編輯:徐鋇兒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