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但長期存在銜接不暢,融合不夠,產學研協同不足等深層次問題。
日前,湖北發布《關于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重點圍繞創新體系怎么構建、創新活力怎么釋放、創新生態怎么營造,系統明確了湖北路徑。
PART 01
創新體系怎么構建?五大維度進行優化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融合的基礎是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融合的關鍵是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融合的途徑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實施方案》提出通過建設高效能科技創新系統、增強高質量科技供給、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強化金融服務支持等方面優化創新體系。
構建融合發展的四梁八柱,首先需要夯實創新基礎,這也意味著要建設高效能科技創新系統。
按照該方案,空間布局上,加快建設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打造漢襄宜協同創新“金三角”、鄂湘贛“中三角”,對接全國乃至全球的開放創新網絡。力量建構上,建強高能級科技力量矩陣。全面實施高能級科創平臺培育工程,建好用好國家實驗室(基地),推動全國重點實驗室高質量運行,在化合物半導體、北斗導航、先進封裝等細分領域實現領跑。主體上,確立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動創新聯合體與新型研發機構在縣市和重點產業鏈全覆蓋,促進創新資源向全社會開放共享。
有了高效能的科技創新系統,如何增強高質量科技供給?
方案很明確:一方面要以需求為牽引組織科研攻關,比如緊扣“51020”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關鍵環節,大力推進以需求為牽引的科研攻關,建立由重點企業牽頭的科研項目生成機制。
另一方面支持以供給為導向的自由探索創新,鼓勵開展探索未知領域的無組織科研,建立以專家實名推薦為核心的非共識項目篩選機制,實施一批重大非共識項目。
盡管有了高質量技術供給,但如果沒有科技成果轉移和孵化,就無法實現融合發展。
方案提出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比如打造線上“淘寶網”與線下“廣交會”相結合的科技“漢交所”,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知識產權交易樞紐;優化成果轉化模式,完善“零門檻+里程碑支付+收入提成”或“延期支付許可費”等機制。
只有通過商業化開發、產業化應用,科技創新才能真正變成現實生產力,實現其經濟社會價值。方案提出通過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推動創新落地。比如,加快構建以創新為牽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一二三產業創新賦能、融合發展。構建以科技領軍企業為龍頭、高新技術企業為主體、專精特新和獨角獸等“新物種”企業為骨干、科技型中小企業競相發展的創新企業梯隊。推動全省開發區轉型升級,建立產業生態制度化合作模式,促進“四鏈”等要素資源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
金融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活水,方案提出推進股權融資創新,解決資本來源問題。比如,推進股權融資創新,推動創投機構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深化中小企業商業價值信用貸款和科技型企業知識價值信用貸款改革,鼓勵金融機構開發基于創新積分的金融產品。推動科技型企業進入國內外多層次資本市場,擴大直接融資,加快建設東湖科技保險創新示范區。
PART 02
創新活力怎么釋放?探索推進三類改革
改革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總鑰匙。該方案提出探索推進三類改革,更好激發創新活力、促進創新協同和維護公平競爭。
深化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新型收入分配改革。比如,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和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改革,優化“包干制+負面清單”科研管理體系,最大限度賦予科研人員人財物使用權、技術路線決定權、內部機構設置權。簡單來說,就是讓多勞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創新者多得,更加有效激發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
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完善產科教協同育人機制,打造“高校+龍頭企業+科研院所”產教融合創新聯合體,支持企校共建現代產業學院、現代工程師學院、專精特新產業學院。制定事業單位與企業人才雙向流動政策,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人才共享、雙向流動通道。
深化以要素配置為重點的高質量市場化改革。該方案提出了一些創新探索,比如探索“撥投結合”“先投后股”等模式,引導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探索試點“科學數據銀行”模式,建立跨平臺數據共享機制。
PART 03
創新生態怎么營造?提供“陽光、土壤、空氣和水分”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根本要靠系統優化創新生態。《實施方案》提出從四個方面統籌發力,系統解決好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所需的“陽光、土壤、空氣和水分”問題,努力打造國內一流創新生態。
重構創新政策體系,讓創新的“陽光”更加明媚。比如,定期對科技創新政策進行審查,推動分類分級修訂、廢止實施效能不高的創新政策,適時制定出臺一批含金量高、精準度強的創新政策。
健全平臺運營機制,讓創新的“土壤”更加肥沃。比如,提出強化創新平臺效能動態評估與資源精準配置聯動,拓展柔性化定制、系統解決方案、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兩業融合”新業態覆蓋面。
優化創新氛圍環境,讓創新的“空氣”更加清新。比如,弘揚科學家精神、企業家精神和楚商創新文化;制定科技創新領域寬容失敗履職盡責認定工作指引;構建親清政商關系;高水平舉辦與科技創新相關的論壇、大賽、展會等活動。
強化創新服務保障,讓創新的“水分”更加充足。比如,設立粵港澳湖北離岸人才中心,實施“海外人才蓄水池”工程,依托“楚才卡”建立高層次人才跟蹤服務機制。完善科技型企業服務專員制度,建設省級知識產權運營公共服務平臺等等。(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宇 通訊員 劉煥 王源鑫)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