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賀新春歡樂鬧元宵”咸安區2025年元宵節“三元廟會”上,非遺竹編展示吸引市民游客體驗。

9月28日,恰逢孔子誕辰,第十三期圖書館之夜“書香咸安,遇見光明”咸安區2025年“9·28”全民閱讀周暨“光明影院”文明實踐項目啟動儀式在區圖書館熱烈舉行。

2021年,咸安區成功創成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公共文化服務迎來提質增效的新起點。錨定“特色鮮明、普惠大眾、管理規范、運行高效、保障有力”的目標,咸安區系統布局、多維并進,推動體制機制、基礎設施、內容供給和服務均衡協同發展,使汩汩文化清泉流向千家萬戶、浸潤城鄉肌理,一幅飽含溫情與質感的“咸安畫卷”正徐徐鋪展。

機制筑基 以制度筑牢文化發展的“四梁八柱”

在背靠咸安區濕地吧公園的海蒂文化新空間城市書房,一層暖黃色的燈光下,面包香氣氤氳繚繞,引來不少食客駐足品味;步入二層,則別有洞天——立體造型的天花板營造出開闊格局,巨型熱帶魚缸與綠植景觀相映成趣,宛若走入一片都市桃源。讀者或倚架凝神,或臨窗靜閱,沉浸在書香世界之中。

“過去看書總要奔波,家里又難專心,如今樓下就有這么一處雅致的書房,真是太好了!”家住附近的李女士感慨道。

這座由政府攜手社會力量共同打造的城市書屋,正是咸安探索“文化+”融合發展模式的生動寫照。不止是“海蒂”,越來越多這樣的“暖心文化巢”扎根咸安,成為點亮社區的靚麗風景線。

公共文化服務從來不是可有可無的“附加題”,而是關乎民生的“必答題”。近年來,咸安區堅持高位謀劃,制定實施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文件,統籌規劃、資金支持、人才培育和社會參與四大關鍵點,編織出一張嚴密有力的保障網絡,擘畫出清晰的“文化惠民路線圖”。

資金是源頭之水。示范區建設期間,咸安持續加大投入,完成全區14個鄉鎮(街道)文化站、191個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的全域覆蓋。其中,橫溝橋鎮、浮山街道文化站被評為“特級”,全區共有9家達到一級及以上水平。此外,還爭取上級專項資金近百萬元,助力5個基層文化廣場提檔升級,橫溝橋鎮的“詩聯文化傳習空間”榮膺全省十大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優秀案例。

人才是服務中堅。目前全區擁有各類文藝團隊300多支,重點團隊63支,其中有4支晉升省級扶持項目。針對青年人“白天奮斗職場、夜晚涵養心靈”的現實需求,區群藝館推出器樂、書法、瑜伽等多門公益課程,累計舉辦培訓逾300場,吸引兩萬余人踴躍參與。“文藝夜校”正悄然改寫年輕人的夜生活方式。

非遺人才亦熠熠生輝。張春蘭等24位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常年活躍于元宵廟會、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櫻花文化旅游節等場合,將古老技藝帶入當代生活。文化志愿者身影同樣動人,三級聯動志愿服務體系持續開展“種文化”“送文化”行動,“桂香文化志愿隊”獲評全省最美志愿服務團隊,羅建齊、張春蘭等人多次贏得國家和省級表彰,他們如一盞盞溫暖的燈火,照亮咸安文化前行的道路。

設施煥新 從“全域覆蓋”邁向“一刻鐘文化圈”

“跟上節奏,眼神手勢要到位!”11月5日上午,浮山街道文化站排練廳內,十多位社區居民手握團扇,隨樂曲翩躚起步。

一段舞畢,家住龍潭柳色的林阿姨拭去額角細汗,笑意盈盈:“我之前長居武漢,學過多年瑜伽和舞蹈,去年搬到咸寧后發現,小區附近就有專業的舞蹈教室和老師,實在驚喜!”

這一方利用社區閑置空間改建而成的文化天地,涵蓋京劇社、書畫苑、舞蹈房等二十余間功能室,已然成為居民身邊“推門即至”的文化客廳。今年,區群藝館在此設立分館,引入優質教學資源,一舉打消了不少像林女士一樣的居民擔心“學不深、練不精”的疑慮,令大家倍感踏實與振奮。

這不僅是咸安“一刻鐘品質文化生活圈”漸成氣候的標志,更是推動文化設施從“有沒有”轉向“優不優”的真實印證——

群藝館、圖書館總分館體系持續加密,14個群藝分館、17個圖書分館不僅可借閱文獻,還能聽講座、參與親子共讀;遍布全區的14個鄉鎮文化站、191個村(社區)服務中心,個個面積突破400平方米,電子閱覽室、舞蹈排練廳等功能齊全。橫溝橋鎮文化站固定資產高達1100萬元,溫泉街道辦事處文化站門前占地近一千平方米的廣場,已成為居民的休閑熱門地。

咸安區圖書館新館更是躍升為區域文化新標桿,自2022年開館至今,年均入館讀者達36萬人次,組織閱讀推廣活動240場,線上線下的服務總量突破百萬人次。截至2025年11月底,總、分館紙質藏書總量已達31.85萬冊。

更有散落城鄉的“文化星光”默默閃爍:“海蒂城市書房”輻射周邊三萬居民,汀泗橋鎮的“書香驛站”巧妙融入咖啡業態,變身鄉村文化新聚點。

內容賦能 打造既“有滋味”又“合口味”的文化盛宴

農歷八月十五,月華如水,灑在桂花鎮大屋雷村。三千多名游客慕名而來,親身體驗傳承兩百多年的中秋祭典,桂香裊裊,古韻悠揚,成就了一段獨特雋永的文化記憶。

“文化服務做得怎么樣,老百姓的笑容是最真實的評分表。”咸安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努力做到文化活動“沾泥土、帶露珠、接地氣”。

品牌節會接連不斷。“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貫穿全年,“村晚”、農民豐收節、桂花主題展演精彩紛呈;“荊楚紅色文藝輕騎兵”年均開展送戲、送春聯超一千場,惠及觀眾近兩百萬人次;圖書館策劃推出的“圖書館之夜·遇見”主題活動,三年來已連續舉辦十三屆,線下參與者超過八千八百人次,相關短視頻點擊量突破一百一十萬,成為夜色中的一張閃亮“文化名片”。

全民閱讀蔚然成風。“七進”閱讀活動常態開展,圖書館年流通人次穩定在36萬左右,年外借圖書超二十萬冊;作家分享會、讀者懇談定期舉行,讓閱讀逐漸內化為市民的生活習慣。

精品力作不斷涌現。原生山歌《燈哪燈》亮相全國原生民歌節,情景舞蹈《又見桂花開》摘得省級藝術獎項,楚劇《我愛我村》入圍全省舞臺藝術精品扶持劇目,《勤快歌》入選國家級少兒藝術展演;原創群舞《橋見桂鄉》正在加緊創排,擬以橋為軸、以茶為魂,訴說四百載咸安風華。

非遺保護薪火相傳。“生甡川青磚茶制作技藝”與“大屋雷中秋祭月”雙雙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另有四個項目晉級市級,十二項入選區級,24名傳承人構筑起堅實的非遺傳承梯隊。傳統節俗、非遺展演讓曾經“藏在深山人未識”的老技藝重新煥發光彩。

均等服務 不讓任何一個人在文化陽光下掉隊

9月28日,恰逢孔子誕辰紀念日,咸安區圖書館氣氛熱烈——“光明影院”無障礙觀影項目正式啟動。借助詳實的口述解說,視障朋友們第一次清晰地“看見”了銀幕上的《小小的愿望》。

活動現場還設置了特殊兒童手工作品展覽與經典誦讀互動,每一處細節都在無聲傳遞著城市的溫度。一位參與活動的殘障朋友動情說道:“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完整‘看懂’一部電影,真的特別感謝。”

“追求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不能落下任何一個群體,‘光明影院’彌補了視覺障礙者文化服務的空白,我們要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平等擁抱文化之美。”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的話語擲地有聲,這正是咸安踐行“文化惠民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的莊重諾言。

數字化手段消融邊界。咸安區圖書館整合存儲容量達10TB的數字資源,布設電子圖書瀑布屏,建成智慧服務平臺,在線提供十萬冊電子書、兩千部音視頻資料;“驛棧圖書漂流計劃”按季更新,讓鄉村群眾同步暢享“云上閱讀”。

關愛服務精準送達。區群藝館持續面向外來務工人員、殘障人士舉辦公益藝術培訓班;各社區常態化開展老年人防范詐騙課堂,“流動書香車”定期駛入村落,帶去“悅讀暖陽”;面對留守兒童,組織開展“巧手伴讀”等形式多樣的趣味活動,點燃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區圖書館總館專設盲文閱覽區,配置盲文書刊與智能聽讀設備,并不定期組織“光明閱讀”“光明影院”專場,切實打通公共文化服務的“神經末梢”。

從體制構建到硬件升級,從內容創新到服務普惠,咸安執文化之筆、蘸惠民之墨,在城鎮與鄉野之間勾勒出一幅“人人皆可親近文化,處處皆有歡顏笑語”的幸福愿景。未來,這片土地還將繼續以高水平的公共服務,為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注入更深、更暖的“咸安溫度”。(記者杜培清通訊員黃敏)

編輯:鄧子依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