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項工作已準備就緒,可以放生!”日前,湘江湘潭縣段漁政碼頭,隨著工作人員的指令聲落下,80萬尾銀鱗閃爍的魚苗順著緩沖滑道涌入江中,“撲通撲通”的水聲與群眾的歡呼聲交織,為深秋的母親河注入新的生機。

湘潭縣2025年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現場(湘潭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今年是我參加增殖放流活動的第十年。”參加放生的志愿者李利動情地說,“我們放生的是魚苗,更是水域生態的希望。”

碼頭上,市民們在印著“理性放生”的宣傳展板駐足參觀。“原來巴西龜會擠走本土龜,鱷雀鱔能毀了整個水域生態!”市民王先生指著展板上的外來物種感嘆道。這場始于2006年的增殖放流活動,如今已不僅是魚苗的“新家儀式”,更成為湘潭縣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守護長江流域生態的生動實踐。

群眾仔細學習宣傳展板內容(湘潭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作為全省長江流域重點水域44個水生生物保護區試點縣之一,近年來,湘潭縣緊扣漁業高質量發展和長江十年禁漁目標任務,堅持禁漁與養護相結合,加快推進長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恢復,構建現代漁業發展和漁政管理新格局,實現湘潭縣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事業科學、規范、有序發展。

“20世紀70年代,我跟著父親捕魚,一網下去能撈起百斤魚,鰣魚、巖原鯉這些稀罕貨,逢年過節總能見到。”今年68歲的護漁志愿者老周,手指劃過手機里珍藏的老照片,照片上的湘江江面,漁船穿梭,漁網滿艙。翻開歷史記錄,彼時的湘江湘潭段擁有159種魚類,完整的水生生態鏈讓這里成為名副其實的“魚倉”。

經濟的飛速發展帶來了豐厚的物質積累,卻忽略了湘江那份沉重的生態賬單。據有關監測結果,鰣魚、巖原鯉等17種珍稀魚類已基本消失,即便是支撐水域魚類資源量55%的“四大家魚”,總量也僅為20世紀70年代的三分之一。更令人憂心的是,殘存魚群普遍呈現“小型化、低齡化”特征,“以前常見的十斤重草魚,后來三斤的都算‘大魚’了。”老周無奈地說。

魚苗躍入湘江“安家”(湘潭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面對湘江的生態困局,湘潭縣在2003年便與全市同步啟動“一江兩水”(湘江、漣水、涓水)休漁禁漁期制度,并于2006年正式開啟增殖放流工作。十九年來,共計6000萬尾魚苗躍入湘江“安家”。

全鏈條監管則為生態修復筑牢“安全網”,放流前,工作人員會在凌晨奔赴水產苗種場,逐一核查供苗單位資質、苗種質量與檢疫證明,“差一項都不能放行,必須保證每尾魚苗健康、純正”;放流后,為期一周的巡查隨即展開,嚴防非法捕撈者“趁虛而入”,切實做到“嚴把關、重后續”;湘潭縣搭建的智慧漁政系統,通過高清探頭與熱成像技術實現24小時監控,若監視水域出現可疑情況,“智慧漁政”平臺能自動及時取證、抓拍、通知執法人員,通過人防、技防相結合,實現全天候、全覆蓋、全流程、精準識別的高效監管目標。

“連續三年我們都減少了放流數量,這是好事!”曹彬笑著說,“生態變好了,魚類天然繁殖量增加,我們的‘人工補給’才能逐步減量。”

一泓清水,承載著生態責任,也連著民生福祉。如今的湘江湘潭縣段,江面愈發澄澈,魚群漸趨活躍,曾經的“魚倉”正逐步復蘇。禁漁護水的堅守、科學放流的執著、全鏈條監管的擔當,不僅讓母親河重煥生機,更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美好愿景在湘江之畔愈發清晰可感。(來源:湘潭縣融媒體中心)

編輯:楊清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