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峰縣杏子鋪“最美農村公路”航拍(央廣網發 雙峰縣交通運輸局 供圖)

央廣網婁底11月15日消息(記者 張興莎)“家人們沖鴨!感謝寶寶火速下單!這可是咱們村民親手種的脆甜白蘿卜,帶著田間的晨露打包,下午就火速發車,新鮮直達餐桌不打折!”11月14日一早,湖南省雙峰縣杏子鋪鎮的網紅“小年年”潘小萍剛開播,直播間里的白蘿卜就被網友們搶空下架。

這火爆的場景,離不開村里那條顏值與實力并存的彩虹公路——正是溪口路這條“最美農村公路”,讓當天采摘的農產品能即刻啟程,以最快速度跨越山海,從田間地頭直達北京、上海、江蘇等多地網友的餐桌,把鄉村的鮮活滋味送到千家萬戶。

得益于換新的彩虹路,潘小萍直播售賣的農產品可以第一時間送往全國各地(央廣網發 雙峰縣交通運輸局 供圖)

2013 年,潘小萍從江西遠嫁湖南雙峰,第一次踏上杏子鋪鎮的路時,崎嶇顛簸的山路讓隨行的父母有些心疼女兒,更是打趣道:“這哪是路啊,簡直像野雞踩出來的小道!”而如今,平坦整潔、色彩靚麗的“最美農村公路”蜿蜒山間,不僅讓出行變得輕松順暢,更讓鄉村煥發新生。娘家人再來探親,看著這條通村達戶的幸福路,無不贊嘆:“哇!小萍真是嫁對了好地方!”

這條村民家門口的“最美農村公路”,美了鄉村風貌,激活了鄉村活力。昔日坑洼的山路變身色彩斑斕的風景線,成了周邊游客爭相打卡的“網紅地標”,周末和節假日里,自駕而來的游客沿著公路賞田園風光、摘新鮮果蔬、吃農家土菜,為鄉村帶來了旺盛人氣。“最美農村公路”更樂了一方百姓,它改變的不僅是出行條件,更是鄉村發展的命運。這條路串聯起田園與城市,讓鄉村之美被更多人看見,讓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真正實現了 “路通景美產業興,民富村強人心樂”,繪就出鄉村振興的動人畫卷。

彩虹鋪路,鄉村顏值“節節高”

“最美農村公路”美了鄉村風貌,激活了鄉村活力(央廣網發 雙峰縣交通運輸局 供圖)

“紅”是革命基因的底色,“金”是鄉村致富的“錢”景,“綠”是守護綠水青山的初心。

初見婁底雙峰縣的溪口路,紅黃綠三色標線如彩虹般沿水府廟水庫岸線延伸,瀝青路面平整锃亮,兩側紫薇、桂花隨風搖曳,竹籬笆上綴滿星星點點的野菊花,遠處青山倒映在碧波蕩漾的水庫中,構成一幅“車在畫中行,人在畫中游”的生態畫卷。

很難想象,這里曾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土路。“溪口路的蛻變始于2011年的路面硬化工程;2019年,路面加寬改造提上日程;2024年,全面提質改造完成,同步配套建設招呼站、文化廣場、觀光平臺與游步小道。”雙峰縣交通運輸局副局長王立雄介紹,近年來,雙峰縣把“四好農村路”建設作為推動鄉村振興、促進民生改善的重要抓手,通過機制創新、養護升級、融合發展的“組合拳”,全力推進農村公路建、管、養、運一體化發展,為鄉村振興筑牢堅實交通基礎。溪口路起于杏子鋪鎮雙源村,止于杏子鋪鎮江口村,全長15.66公里,路基寬7-8米,路面寬6米,建設始終遵循“路隨景建、景隨路延”原則,經受征拆協調等多重復雜考驗,在小小山村開辟了一條和美通道。

“我是目前雙峰縣唯一種植羊肚菌的人,以前去鎮上賣羊肚菌,用肩膀挑著走山路要一個小時,現在開車裝菜走溪口路,15分鐘就到,新鮮羊肚菌當天就能端上城里人的餐桌,既節省了時間,又縮短了距離。”站在自家羊肚菌種植大棚前,雙峰縣杏子鋪鎮江口村村民劉運交指著眼前蜿蜒的瀝青公路,笑得格外爽朗。

溪口路拉通,不僅村民出行的距離顯得那么近那么美,而且把以前群眾對政府的誤會也消除在溪口路上,拉近了干群間的心里距離。

路通業興,特色產業“跑起來”

五色米生產基地(央廣網發 雙峰縣交通運輸局 供圖)

“公路通,產業暢,‘錢景’旺。”在湖南省水府廟農林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五色米生產基地,董事長劉科良指著打好包的五色糙米介紹,這些標注“芙蓉心”商標的五色米,將用物流通過家門口的這條“產業路”發往北京、上海等地。

“以前我在廣東做銷售,因家鄉情結重,2010年返鄉種植五色糙米,剛開始流轉50畝田搞種植,肩挑五色米走路去街上趕集,5元一斤都賣不掉。溪口路通車后,我用車子拉五色米到集市去賣,賣到了68元一斤。種植規模也擴大到目前的11000余畝,年產值達9000萬元,還獲得綠色食品認證、湖南省著名商標等榮譽。”劉科良話里流露出自豪。

“路好了,客戶能隨時來考察,我的米也能更快送達,去年還走進了央視!”劉科良笑著說,基地不僅帶動1500余戶村民增收,還助力杏子鋪鎮成功獲評“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

非遺產業也借路“出圈”。在省級非遺國藩溪硯生產基地,匠人正用溪口特產的石頭雕琢硯臺,展廳里從傳統文房硯臺到文創茶臺、擺件一應俱全。“以前交通不便,客戶上門難,產品運輸也容易損壞。”湖南國藩溪硯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彭磊介紹,溪口路通車后,工坊年產值增長60%,還成為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實踐教學基地,“現在不僅游客來體驗非遺,還有企業批量定制,溪硯真正從‘小眾傳承’變成了‘產業名片’。”

電商直播更讓“土特產”插上翅膀。在“杏子小年年”電商網點,主播潘小萍正對著鏡頭推介農產品。“2025年以來,我們通過直播賣了8萬多斤農產品,銷售額超100萬元!”潘小萍說,溪口路帶來的物流便利,讓“當天采摘、當天發貨”成為可能,“以前村民愁賣,現在愁不夠賣,連周邊村的農戶都來跟我們合作!”

路連民心,百姓生活“甜如蜜”

溪口路的好處,最終體現在百姓的“錢袋子”和“幸福感”里,杏子鋪鎮公路站站長陳永杰感慨道。“四時閑居”民宿,這座由返鄉青年成愛民兒時老屋改造而成的民宿,如今有8間特色客房,節假日預訂爆滿。“要不是路修得好,我根本不敢回來開民宿!”成愛民說,2015年他放棄長沙的面點生意回鄉創業,如今民宿年收入超20萬元,還帶動弟弟和周邊村民一起發展民宿集群,“游客來了,不僅住民宿,還會買黃桃、溪硯,大家都能掙到錢。”

數據更有說服力:溪口路不僅配套了8處觀景平臺、300余盞太陽能路燈,還聯動沿線村莊完成244戶農房風貌改造,打造20個和美屋場、200個和美庭院。其鏈接的文旅產業,直接帶動2萬余名村民就業,沿線的五色米、羊肚菌、蓮藕等特色種植及烏骨雞養殖基地達1萬余畝,總產值近1.5億元,真正實現了“道路通、環境美、文旅興、百姓富”的高質量發展。

杏子鋪鎮民宿(央廣網發 雙峰縣交通運輸局 供圖)

雙源村村民通過土地流轉、民宿經營、景區務工等渠道,人均年收入增加1.2萬元。曾經閉塞的移民村,如今成了“就業福地”——龍騰水府生態莊園的服務員、溪硯工坊的匠人、電商網點的打包員,越來越多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路不僅要建得好,更要管得好、護得好。”杏子鋪鎮黨委書記賀鐵堅介紹,當地建立了“路長制+村民自治”養護模式,組建15人專業管護隊伍,還引導村民將愛路護路納入村規民約,“現在村民看到路上有垃圾會主動清理,發現路面問題會及時上報,真正形成了‘人人護路、路為人人’的好氛圍。”

走在溪口路上,既能賡續紅色文化,又能沉浸古色韻味,還能擁抱綠色生態。如今,溪口路不僅是雙峰縣“四好農村路”建設的標桿,更成為推動當地農文旅融合、實現鄉村振興的“主動脈”。

編輯:楊清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