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從巍峨山脈到廣袤草原,從蔥郁森林到沃野良田,從清澈湖泊到連綿沙海,遼闊而充滿活力的內蒙古大地,正以昂揚的姿態書寫著高質量發展的壯麗篇章。為全面、系統、深入地展現內蒙古自治區在新時代的發展潛力,凝聚全區各族人民的發展共識與進取精神,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網內蒙古頻道現推出大型系列主題報道《奮進內蒙古 發展有底氣》,向全國乃至全球展示內蒙古在建設“兩個屏障”“兩個基地”“一個橋頭堡”中闖新路、挑大梁、當先鋒的干事創業精神,彰顯內蒙古錨定“十五五”、奮進譜新篇的強大底氣與堅定信心。
央廣網呼倫貝爾11月17日消息 “一眼望俄蒙,雞鳴聞三國。”這句話是對地處中俄蒙三國交界的口岸小城——內蒙古自治區滿洲里市的形象描述。
如果你來到滿洲里,站在中俄邊境線上放眼望去,寬闊的中俄邊民互市貿易區車水馬龍,集裝箱列車來回穿梭。遠處的滿洲里鐵路口岸,起重機的鋼臂高高揚起,一排排集裝箱在晨曦中閃耀著金屬的光澤。從這里出發,一列列滿載“中國制造”的中歐班列,駛向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延伸至歐洲腹地,勾勒出一條條新時代向北開放的“鋼鐵絲路”。

俯瞰位于滿洲里的中俄邊境線,草原廣袤,口岸建筑與鐵路縱橫交錯(央廣網記者 李春雪 攝)
“十四五”以來,滿洲里市牢牢把握國家向北開放重要戰略機遇,以口岸為龍頭、以合作為紐帶、以民生為根本,持續推動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一座開放之城的脈動,正愈發鮮明。
從口岸看開放 在通道建設中打開北向大門
“自2013年中歐班列開行以來,我們滿洲里站累計通行的中歐班列已經突破3萬列,日均通行班列達到16.1列,線路拓展境外21條,覆蓋國內60余座城市,貨品涵蓋成品汽車、食用油、服裝衣帽等千余種。”在滿洲里站貨運車間集裝箱場,值班員楊亮一邊巡視場地,一邊告訴記者。
近年來,滿洲里鐵路口岸持續擴能改造,集裝箱貨場面積擴充至4.5萬平方米,存箱能力躍升至近1萬標準箱,日換裝能力達840標準箱,換裝效率提升了一倍,返程中歐班列開行能力得到進一步釋放。

滿洲里鐵路口岸集裝箱換裝(央廣網發 張鵬 攝)
為了讓貨物“走得更快”,監管方式也在不斷升級。海關建立起防范滯堵風險的信息共享、應急處置、綜合分析上報“三項機制”,并搭建鐵路口岸物流智慧監管平臺,對貨物物流信息、查驗狀態、報關進度進行動態展示,實現全流程智能化監管,為中歐班列快速通關提供了強有力保障。
“我們堅持政策深化落實與智慧監管賦能‘雙輪驅動’,推行‘預約通關+集中查驗’便利服務,對查驗貨物采取‘即到即查’,實現貨物驗放通關‘零延遲’。”滿洲里海關查驗一科副科長鄭峰介紹道。
便利政策的落地,讓企業切實嘗到了“開放紅利”。“海關預約通關、‘鐵路快通’等便利措施推廣后,極大簡化了我們的通關流程,也為我們節省了轉關申報、調箱、場地等費用。”滿洲里信達通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業務經理楊景偉告訴記者,這些改革不僅滿足了企業對時效的高要求,也顯著提升了市場競爭力。

滿洲里公路口岸貨車等待進出境(央廣網發 張鵬 攝)
通道更暢、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滿洲里這座口岸城市,正在向北開放的大通道上加速奔跑。“十四五”期間,滿洲里口岸進出口貨運量累計超1億噸,進出境中歐班列累計通行突破2萬列,公路口岸率先在全國試行24小時貨運通關。2025年,互貿交易額預計完成1.2億元,是“十三五”期末的3倍。
從合作看發展 在互聯互通中匯聚共贏動能
開放通道的打通,帶來了經貿合作的“磁場效應”。近年來,滿洲里積極打造“口岸經濟帶”,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在更大范圍內延伸與融合。
在滿洲里國際物流園區,一批以中俄合作為主的企業落地生根。
“入駐基地以后,相關部門給我們提供了停車位、辦公場地等無償使用的配套設施,借助政策紅利,我們大幅提升了出關時效,有效減少了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滿洲里靖源經貿有限責任公司俄羅斯市場負責人劉翔宇說。
該公司采用線上線下融合的銷售模式,目前平均每月出口二手車150至160臺,下一步計劃向俄羅斯南方的葉卡捷琳堡、索契、莫斯科等城市拓展市場。

滿洲里中俄互市貿易區內,中外客商開展貿易往來(央廣網發 張鵬 攝)
在這一產業迅速成長的背后,是政府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努力。“十四五”期間,滿洲里與俄羅斯、蒙古國組織舉辦經貿、文化、體育、醫療等各類交流活動161次,地區間務實合作不斷拓展。“口岸帶動、腹地支撐、邊腹互動”開放格局加速構建。
滿洲里市商務局對外貿易科科長白志平介紹說,滿洲里正努力擦亮“二手車出口”這張金字招牌,筑牢二手車出口行業健康發展的根基,引導企業主動“走出去”,通過國際展會、跨境推介等方式,讓滿洲里二手車出口成為國際市場上一張閃亮的“中國名片”。
與此同時,滿洲里還在加快中俄蒙國際物流合作區、農產品加工園區等項目建設,推動從“通貨”向“通智”轉變——開放從通道拓展到產業,從貿易延伸到科技、人文合作,呈現出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十四五”以來,滿洲里市外貿進出口總值預計完成783.3億元,年均增長28.8%。
從民生看幸福 在開放發展中厚植城市溫度
開放的最終指向,是讓城市更宜居、讓百姓更幸福。近年來,滿洲里市堅持以民為本,在城市建設、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中不斷提升品質。
“過去我們的一些疑難病例要轉到呼倫貝爾市甚至北京,現在在家門口兒就能看到專家號了,對我們來說太好了。”家住滿洲里市的孫洪玲感慨地說。內蒙古自治區“組團式”醫療幫扶團隊進駐以來,當地建立了遠程會診、雙向轉診和基層醫師培訓機制,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優質醫療服務。

滿洲里中俄青少年交流(央廣網發 王化勇 攝)
教育同樣因開放而更具活力。滿洲里第一中學開設雙語課程,學生能同時學習俄語、了解鄰國文化;滿洲里職業學院則設立跨境電商、口岸物流管理等特色專業,為開放型經濟培養了大批人才。開放帶來產業興旺,也帶來生活的詩意。“這個季節秋色漸濃,我們行程安排也是比較長的,一路沿著祖國的邊境線,來看一下中俄金街繁華的景象,感覺這里蠻好的,作為邊境城市來說也很繁華。”來自貴州的游客梁小琴說。
2024年,滿洲里市接待游客突破900萬人次,同比增長近四成,“邊城風情”“歐陸建筑”“草原風光”三大品牌交相輝映。中俄蒙國際冰雪節、中俄蒙千人跨年聯誼等活動成功舉辦,旅游產品供給不斷豐富。“十四五”期間,全市預計接待旅游總人數2970.1萬人次,旅游總花費471.3億元。
在開放與共贏中描繪未來圖景
當前,內蒙古正充分發揮《內蒙古口岸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規劃引導作用,加快形成“口岸+腹地”“口岸+園區”的聯動發展新格局,推動“經濟通道”向“通道經濟”轉變,“過路經濟”向“落地經濟”轉型,更好地把區位優勢轉化為開放優勢、發展優勢。
滿洲里區位獨特,連接著俄羅斯和中國兩個大市場,可以發揮小城市四兩撥千斤的大口岸作用。作為中國最大陸路口岸城市,滿洲里不僅是中歐經貿往來的重要節點,更是國家向北開放的前沿窗口。“十四五”以來,國家、自治區層面多項支持政策相繼落地。
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滿洲里市在推進口岸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方面,仍面臨三次產業結構失衡、口岸效能提升受限等困難和問題。
“作為國家向北開放的重要支點,滿洲里在‘十四五’期間充分發揮口岸引擎作用,有力服務國家開放大局。”內蒙古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胡偉華表示,面向“十五五”新征程,其核心任務在于加速完成從“通道經濟”向“樞紐經濟”的能級躍升,深度融入“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未來,可通過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強化產業集聚與創新協同,加快構建集物流、貿易、加工、旅游于一體的現代化開放型經濟體系,在更高水平開放中打造出具有示范意義的“滿洲里實踐”。
策劃:宋浩
統籌:田鳳元
記者:李春雪
配音:杜馮宇
拍攝:宋壽松 祝萬凱 張鵬
剪輯:李春雪 趙函御(實習)
素材支持:滿洲里市委宣傳部 滿洲里市融媒體中心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