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從巍峨山脈到廣袤草原,從蔥郁森林到沃野良田,從清澈湖泊到連綿沙海,遼闊而充滿活力的內蒙古大地,正以昂揚的姿態書寫著高質量發展的壯麗篇章。為全面、系統、深入地展現內蒙古自治區在新時代的發展潛力,凝聚全區各族人民的發展共識與進取精神,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網內蒙古頻道現推出大型系列主題報道《奮進內蒙古 發展有底氣》,向全國乃至全球展示內蒙古在建設“兩個屏障”“兩個基地”“一個橋頭堡”中闖新路、挑大梁、當先鋒的干事創業精神,彰顯內蒙古錨定“十五五”、奮進譜新篇的強大底氣與堅定信心。

央廣網阿拉善11月18日消息:“風起額濟納,沙落北京城。”四十多年前,來自內蒙古阿拉善盟的沙塵暴,不僅嚴重影響著當地各族群眾的生存與發展,更曾讓京津冀乃至西北、華北地區的人們“聞沙心驚”。

如今,景象已然巨變。在騰格里沙漠東南緣與烏蘭布和沙漠西南緣,兩條總長460公里、寬3公里至20公里的大型防沙鎖邊林草帶,如同蜿蜒的綠色長城,延伸向遠方的天際。它們在黃沙與綠洲之間劃出一道清晰的分界,構成“綠帶鎖黃龍”的壯美畫卷。這令人驚嘆的景象,正是阿拉善系統化推進生態治理的縮影。隨著鎖邊工程不斷延伸,一個更為宏大的治沙版圖正逐漸清晰。

治理后的沙漠(央廣網發 阿拉善盟融媒體中心供圖)

截至今年7月,阿拉善盟已完成三大沙漠鎖邊林草帶建設約1856公里,實現全線合龍。鎖邊林帶的全面合龍,筑牢了生態安全的外圍屏障,也為內部更精細的治理創造了條件,共同推動著全盟防沙治沙事業邁上新臺階。今年10月10日,一項標志著生態治理邁入新紀元的數據振奮人心——全盟累計完成的防沙治沙任務突破一億畝。

從“談沙色變”到“人進沙退”,從“單一種植”到“光伏產業”,從“不毛之地”到“產業協同”,執著而又不甘于現狀的阿拉善人俯下身子,硬是讓“蒼天般的阿拉善”綠意漸濃,并且走出了一條“綠富同興”的產業發展之路。

科技治沙新紀元:從“人海苦戰”到“智能攻堅”

阿拉善盟,位于內蒙古最西部,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發量卻超過3000毫米,生態環境極為脆弱。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三大沙漠橫貫全境,總面積達9.47萬平方公里。

阿拉善的治沙,早已超越改造家鄉的意義,更肩負著保障中國北方生態安全的戰略使命。

這里曾是我國最主要的沙塵源地。冬春季節,強勁的西北風掠過廣袤荒漠,為沙塵天氣提供了充足的物質來源。一旦阿拉善的生態防線失守,風沙將南下東進,不僅威脅本地,更將波及河西走廊、華北地區,乃至全國生態安全。

因此,阿拉善的治理成效,直接關系到黃河安瀾、河西走廊生態廊道及東風航天城的安危,牽一發而動全身。

記者查閱資料了解到,當年治沙,條件極為艱苦。沙棗樹苗稀缺,人們只能把收集到的種子泡在臉盆里,等待半個月后發芽,再小心翼翼地栽到沙漠背風處。

那時,樹苗靠牲畜馱運,樹坑靠鐵鍬一鏟一鏟挖出來。沙漠里沒有路,光走進去就要一兩個小時。從早忙到晚,一天也僅能種下幾十棵樹。

剛種下的樹苗,常被風沙掩埋或被牲畜啃食。治沙人只好在附近搭起窩棚日夜守護,“白天造林、半夜護林”成了家常便飯。正是靠這樣近乎原始的堅持,老一輩治沙人讓一棵棵樹在沙海中活了下來。

使用草方格壓沙機作業(央廣網發 徐曉玲 攝)

如今,靠“人力苦戰”的治沙時代已經過去,科技治沙正帶來全新氣象:導航打坑機依托衛星定位精準作業,有效降低了人工勞動強度和成本,提升了防沙治沙的質量和效率;草方格壓沙機日作業量達人工5倍–7倍,鋪設深度均勻,抗風效果更強;淺埋滴灌系統節水達73%,苗木成活率提升至85%以上……機械化、智能化技術正推動防沙治沙質量與效率全面提升。

無人機進行飛播(央廣網發 阿拉善盟融媒體中心供圖)

飛播造林,成功突破了國際公認的“死亡線”。面對“年降水量低于200毫米便無法飛播”的定論,阿拉善左旗林業工作站正高級工程師劉宏義與團隊毅然回應:“我們偏要向這條‘死亡線’發起挑戰!”在上萬次試驗與失敗中,他們不斷摸索,最終總結出“適地、適種、適時、適量、封禁”這一精準高效的十字技術方針。種子經保水劑包裹,化為一顆顆“種子導彈”,借助GPS導航系統,被準確投放到目標區域。如今,飛播造林的成活率較初期已提升3倍,這項技術不僅改寫了治沙歷史,更被譽為世界治沙領域的一項非凡創舉。

“十四五”以來,阿拉善盟依托國家“三北”工程,持續推進三大沙漠邊緣的荒漠化治理。通過統籌運用生物治沙、光伏治沙、工程固沙等多種手段系統治理,截至目前,已建成全長1856公里的鎖邊林草帶,累計完成防沙治沙面積突破1億畝。森林覆蓋率從建盟初的2.96%提高到8.42%,草原植被覆蓋度由不足15%提升至23.18%,生態屏障功能顯著增強。實現了草原植被蓋度與森林覆蓋率的“雙提高”,以及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的“雙減少”。

綠電生金:光伏板下“鎖”住黃沙,點亮遠方

在防沙治沙中,阿拉善盟立足清潔能源產業優勢,深入實施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通過“光伏發電+防沙治沙”模式,阻止沙漠東侵南移,推動實現能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沙漠上光伏板(央廣網發 阿拉善盟融媒體中心供圖)

阿拉善盟的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規模已達1000萬千瓦,占總發電能力的86%,在人們日常用電中,十度有八度多是綠電。這發展速度像坐火箭一般,五年翻了十幾倍,發電量也完全超越了煤電。此外,全盟已獲批新能源建設總規模超過2800萬千瓦。為了解決太陽能、風能“有時有、有時無”的問題,還配套建了巨型“充電寶”(新型儲能)來存電。如今用不完的綠電,還能通過“電力高速”輸送到江西、山東等省份,一年光送出去的電就有幾十億度,真正做到了把“風光”變成了真金白銀。

光伏板下的綠色植被(央廣網發 阿拉善盟融媒體中心供圖)

更妙的是,這些新能源項目,特別是建在沙漠里的太陽能電站,已然成了治沙防沙的“神器”。這成千上萬塊光伏板鋪在沙地上,就像給沙漠蓋上了一層堅固的“盔甲”,直接把沙土壓住,風無法吹進來。板子下面還能變成“遮陽棚”,減少水分蒸發,可以種草種藥,恢復植被。

“以前沙子能埋掉汽車,現在光伏板下能長草!”內蒙古華電騰格里綠色能源有限公司巴彥浩特光伏分公司工程管理部負責人賈成真踩著腳下的草方格沙障說道。如此一來,既收獲了清潔電力,將電賣出獲得資金投入更多生態建設,又直接固定了沙源,保護了家園環境。這真正是把沙漠的“害”變成了“寶”,一手建起了國家的能源基地,一手筑牢了北方的生態安全屏障。

沙產富民:梭梭林里“種”出鄉村振興新道路

治沙之后,如何將沙產業做強做大,讓更多老百姓受益,成了擺在阿拉善各級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

多年來,阿拉善盟巧妙地將生態治理與產業發展相結合,培育了以梭梭—肉蓯蓉、白刺—鎖陽為代表的特色沙產業。

沙地間種植的肉蓯蓉(央廣網發 王禹 攝)

“過去守著沙地受窮,現在靠著沙地致富。”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蘇木的馬奮梅是當地沙產業發展的受益者之一。自2007年以來,她靠著邊學習邊實踐,累計種植梭梭林20余萬畝,并成立公司,帶領千余名農牧民在漫漫黃沙中掘金、從生態治理中致富。

據統計,目前,全盟已累計種植梭梭1026.3萬畝,接種肉蓯蓉151.3萬畝,年產量達10050噸。通過“企業+基地+農牧戶”模式,帶動3萬多名農牧民走上產業致富路,人均年收入3萬元到5萬元,部分牧戶甚至達到10萬元至30萬元。

如今,當地沙產業體系日益完善,已培育多家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形成了從生態種植、原料初加工到蓯蓉酒、酵素等深加工產品的完整產業鏈。借助“全國沙產業創新創業大賽”、行業博覽會等平臺,“阿拉善人家”品牌知名度顯著提升,肉蓯蓉與鎖陽更榮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沙產業已毋庸置疑地成為驅動阿拉善左旗鄉村振興、富民增收的支柱性產業。

從“風起額濟納,沙落北京城”的憂患,到“綠帶鎖黃龍,風光變金銀”的實踐,阿拉善用四十五年將荒漠威脅化為生態機遇。這條跨越生存與發展的“綠色遠征”,不僅筑牢了此地的生態安全屏障,更開創了沙區人民與自然共生的可持續未來。它的故事證明:當人類以智慧與堅韌回應自然的挑戰,黃沙終將低頭,綠洲必會新生。

策劃:宋浩

統籌:田鳳元

記者:劉一晨

攝制:劉一晨

部分素材來源:阿拉善盟林業和草原局 阿拉善盟融媒體中心

編輯:劉曉祺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