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西寧市文化旅游廣電局了解到,河湟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已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項目4項,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470項,代表性傳承人678名。建成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1個、省級7個、區級38個,設立非遺工坊126家,多層次、全覆蓋的非遺傳承網絡已構建。

西寧作為河湟文化核心區,歷史上是絲綢之路南路與唐蕃古道的交會點,文化底蘊深厚,生態保護實踐具有典型高海拔地域特征。近年來,西寧以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為抓手,持續完善非遺保護體系,自2023年西寧市設立省級河湟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以來,西寧市通過編制《河湟文化(西寧)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制訂省級河湟文化(西寧)生態保護實驗區三年工作方案(2025—2027年)、分階段推進河湟文化傳承保護立法調研等措施,不斷加強頂層設計。

此外,西寧市常態化開展活態展演及非遺體驗活動,組織近40項100余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參加青超聯賽、西海2261·河湟文化大集、南京文化旅游節、東盟博覽會等非遺展演活動24場,受眾達26.78萬人次,非遺產品銷售額突破30萬元,河湟文化社會知名度與經濟轉化效益逐步凸顯。

在非遺人才及項目技能培訓方面,開展評定西寧市第四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認定工作,先后發展各級各類非遺工坊80家,完成《丹噶爾城隍廟的傳說》《上五莊釘馬掌技藝》記憶工程,河湟文化傳承載體不斷拓展。(記者吳夢婷)

編輯:汪曉青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