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青海省農業農村廳獲悉,“十四五”期間,依托特色農業資源,青海突出第一、第二、第三產業融合發展,健全完善產業項目聯農帶農機制,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方式,全省累計帶動農戶近10萬戶,提供就業崗位1.2萬個,農戶人均增收2萬元。
11月13日,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西溝鄉麻地溝村的菌菇種植大棚內,一根根菌棒整齊排列,平菇鮮嫩飽滿。村民劉滿桂穿梭在菌棒間,麻利地摘下成熟的平菇,小心地放進身旁的筐子里。這個菌菇種植基地是麻地溝村依托特色農業資源打造的產業項目,通過“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落地生根,讓曾經外出務工的劉滿桂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實現了增收致富。
近年來,青海突出優勢特色產業,補短板、強弱項,促進特色優勢產業提檔升級。截至2025年,全省落實中央財政專項資金9.89億元,累計建設牦牛、藏羊、油菜、青稞、枸杞、冷涼蔬菜6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23個農業產業強鎮,實施標準化種養、農產品精深加工、冷鏈倉儲物流、市場營銷、產品研發、品牌打造等項目。充分發揮農牧民群眾主體作用,推動形成建設過程讓群眾參與、建設效果讓群眾檢驗、建設成效讓群眾受益的工作機制。截至目前,落實銜接資金、東西部協作等各類資金14.5億元,累計建設315個鄉村產業項目。
同時,青海各地依托自身資源稟賦、區位優勢和民俗文化,把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作為拓展農業功能、挖掘鄉村價值、豐富產業業態、促進農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促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穩步發展。2025年,全省共有各類休閑農業經營主體2900家,從業人數7.1萬人。其中,農牧民就業人數3.6萬人,接待游客2600萬人次,營業收入14.72億元,農副產品銷售收入3.9億元,從業人員年人均工資2.5萬元。(記者吳予琴)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