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青海省農業農村廳精心編撰的《青海省農牧業產業故事》亮相。這部著作系統梳理了青海牦牛、藏羊、青稞、油菜、馬鈴薯、冷水魚、冷涼蔬菜、枸杞、藜麥、飼草、拉面11大特色產業的發展歷程,從歷史文化溯源、生態環境稟賦、產品品質特質、產業規模演進到科技支撐突破等維度,立體呈現了青海農牧業的獨特優勢與蓬勃潛力。該書的發布,不僅填補了青海農牧業系統性宣傳的空白,更以權威敘事為支點,為特色產業品牌化、標準化、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文化動能與戰略引領。

以文塑魂:讓“青字號”品牌扎根文化沃土
青藏高原的獨特生態,孕育了青海農畜產品的稀缺價值。然而,長期以來,碎片化的宣傳難以承載產業背后的深層內涵,品牌價值未能充分釋放!肚嗪J∞r牧業產業故事》以官方視角首次系統整合產業的歷史基因與現代實踐,讓高原、綠色、有機的特質從抽象概念轉化為具象敘事。
書中既解讀了牦牛“飲雪水、食蟲草”的生態密碼,藏羊“牧于天然、肉質天成”的品質基因,也闡釋了青稞作為“高原糧食”的營養智慧。這些鮮活故事不僅是產業檔案,更是青海農牧業的文化圖騰——它讓消費者在舌尖品味的同時,讀懂每一份產品背后的生態堅守與歷史傳承,從而筑牢“青字號”品牌的認知根基與信任壁壘,為品牌溢價注入文化底蘊。

以科為翼:在生態與發展的平衡中探尋突圍之路
著作在回溯傳統優勢的同時,更聚焦科技賦能下的產業革新,彰顯了青海在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協同并進中的探索智慧。通過牦牛基因改良、藏羊高效養殖技術的推廣,青海實現了畜牧產業的提質增效;依托高原溫差優勢發展的冷涼蔬菜反季節種植,成為農民增收的“綠色引擎”;藜麥、枸杞等作物通過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讓“綠水青山”持續轉化為“金山銀山”。
書中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9月,青海省有機監測認證草原面積已突破3.4億畝,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能力顯著提升。中國農科院專家評價,這些實踐不僅是青海的產業創新,更構建了高原地區“生態優先、科技賦能、產業升級”的發展范式,為同類地區提供了可復制的“高原方案”。

以合為勢:凝聚產業升級的系統合力
長期以來,青海農牧業宣傳存在的“各自為戰”現象,導致資源整合、品牌宣傳合力不足!肚嗪J∞r牧業產業故事》的發布,首次實現全省農牧業宣傳素材的標準化、規范化,為產業發展凝聚起系統合力。正如青海省品牌促進會秘書長所言,統一的敘事體系讓政府推介、企業營銷、電商傳播同頻共振,避免了品牌聲量的分散傳播。
目前,青海已計劃將該書內容轉化為多元宣傳載體,依托“大美青!じ咴闱颉甭撡、“青洽會”“農交會”等平臺向國內外傳播。這種系統性推廣,正推動青海農牧業從資源優勢向品牌優勢、經濟優勢跨越,不僅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力,更在生態文明建設與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命題下,書寫出青藏高原的特色答卷。
從文化賦能到科技驅動,從品牌塑造到系統協同,《青海省農牧業產業故事》的發布,既是對青海農牧業發展歷程的總結,更是面向未來的戰略布局——它以故事為橋,讓高原特色產業走向更廣闊的舞臺;以生態為基,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穩步前行,最終繪就一幅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高原鄉村振興畫卷。

掃二維碼觀看全書
(記者 周建萍)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