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根本方針,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方法論。民間文藝的“兩創”,在于實現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與人民需求相契合的轉化與提升。從賦能城鄉發展的角度來說,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一是推動民間文學向數字內容產業創意轉化。民間文學是口頭傳統的重要載體,包含民族的集體記憶,富有文化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中國民協成立75年來收集整理了豐富的民間文藝資源,目前正在編纂出版《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共計1000卷,包括神話、民間故事等12個門類。在數字時代,我們要使這些珍貴的文學資源煥發新的生命力。當前,通過人工智能等技術,可以對民間文學進行系統性的數據化整理與再現。神話與史詩實現數字重生,將成為文化創意的重要源泉。民間故事、地方傳說等作為內容IP促進了動畫、潮玩、手辦、游戲的多元開發,也是推動民間文學創造性轉化的重要路徑。我們要善于從民間文學中提取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符號,并將其轉化為適合現代傳播的內容產品。具體要挖掘故事中的原型、母題與價值觀,使其成為動漫、游戲等數字內容的價值內核;通過交互設計、虛擬現實等技術,構建跨媒介敘事生態;通過公眾共同參與創作和傳播,進一步強化文化認同與當代共鳴。

二是推動民間藝術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轉化。民間藝術成長在鄉土社區,具有天然的公共性和社會性。近年來,各地通過“村歌、村晚、賽詩會”等地方藝術形式,有效喚起了居民的文化歸屬感。社區手工藝、鄉村小戲等多元化的傳承空間建設,也成為連接鄰里情感、增強城市社區凝聚力的有效紐帶。我們要進一步充實鄉土文化空間,將藝術實踐與節慶、禮儀、社區治理結合,增強情感凝聚功能;要進一步創新服務方式,通過鄉村藝術團、手藝作坊等載體,推動群眾從觀眾變為創作者與傳播者;要進一步構建梯度化服務體系,兼顧普及性展演與深度傳承,滿足不同群體的審美需求與參與意愿。總之,要使民間藝術真正融入城鄉日常生活,成為社區文化生態的有機組成部分。

三是推動民間工藝向時尚生活用品設計轉化。傳統工藝的當代價值,關鍵在于“用”于生活之中。要著力打通民間工藝與現代設計、時尚產業的壁壘,鼓勵將精湛的傳統技藝、獨特的圖像紋飾與當代審美、日用需求相結合,開發兼具文化品位與實用功能的服飾、家居、文創產品,使傳統工藝真正融入現代生活潮流。當前,國潮消費興起,國風設計發展,新中式等成為熱點,推動設計轉化有很好的基礎和發展空間。在轉化過程中,要尊重傳統工藝的文化內涵,注重將傳統工藝背后的材質智慧、紋樣寓意轉化為設計語言,避免符號化淺層應用;要面向新工藝、新科技、新材料的發展,借助材料創新、智能生產等技術,提升產品的功能性、環保性與市場適應性;要積極構建品牌價值體系,通過文化地域標識、工匠故事等敘事賦能,實現從“手工藝”到生活方式品牌的升級。

四是推動民間文藝資源向國民教育體系深度轉化。要將民間文藝的智慧與美育深度融合。我們要系統推動民間文藝資源進入國民教育各階段,在基礎教育階段,支持編寫優質鄉土教材、開發專題研學課程、開展非遺傳承人進校園等活動。目標是構建一個貫穿課內課外、覆蓋線上線下的大美育體系,讓青少年從小建立文化認同,為民間文藝的永續發展埋下種子。在高等教育層面,加強“民間文藝學”學科建設,通過學科化建構完善教材編纂、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體系,突破西方教育框架,堅守本土文化特色。同時,加強職業教育培訓,推動民間工藝等職業技能培訓。在社會美育層面,積極利用博物館、美術館、社區工作坊以及新媒體等平臺,將民間文藝還原到生活場景中,讓民間文藝自然地融入當代生活審美,實現活態傳承。

五是推動建設民間文藝語料庫與大模型,實現科技賦能轉化。在人工智能時代建設中華民間文藝語料庫與大模型,必要性在于,掌握文化數字化主權,防止中華文化在AI生成內容中被西方語料“同質化”或歪曲,并解決版權倫理問題。首先要對散落的民間文藝資源進行全域性、高標準的數字化采集與建檔,構建一個真實、完整的核心語料庫,形成所有工作的數據基石。進而,將這一經過科學整理的語料庫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耦合,通過訓練專用大模型,開發出能夠進行智能檢索、知識問答、創意生成乃至輔助研究的應用工具。最終目的是將這些工具賦能于教育、創作與傳播等多個領域,使沉淀的文化數據轉化為可動態交互、可激發創新的智能化資源,從而實現從保護遺產到創造未來的根本性轉變。

總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的最終目的,是讓民間文藝“活”在當下、“融”入生活、“服務”人民。我們要立足當下,面向未來,推動民間文藝“兩創”工作走深走實、見行見效,在守護傳承的基礎上實現創新和發展。

未來,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要提高站位,把實踐行動放到國家文化戰略中統籌推進。近一段時間,全國的文聯系統和各藝術門類都在集中探討“人文經濟學”和“文藝賦能城市”,我們也需要以這樣的高度,重新審視民間文藝與城市發展的雙向互動關系。要立足新時代,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把民間文藝“兩創”工作融入鄉村振興、城市更新、文旅融合、社區治理等國家重大戰略中,實現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的統一。要以文化人、以藝通心,讓民間文藝成為提升城市品質、增強文化軟實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要加強協同,構建跨系統、跨領域、跨層級的合作機制。我們要突破體制壁壘、行業界限,推動形成各方協同發力的大格局。要主動對接相關部門,多維理解文化現象;要積極聯動高校、研究機構,強化智力支撐;要廣泛吸引企業、機構、平臺等社會力量,拓展資源渠道;要充分發揮基層文聯、協會、傳承人、志愿者的主體作用,激發內生動力。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實現資源整合、優勢互補、效能倍增。

要扎實推進,強化成果導向與長效轉化。我們要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效果導向,推動調研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政策建議、項目抓手、品牌活動與典型案例。要注重實踐與理論雙輪驅動,形成有數據、有分析、有對策的決策參考;借助正在開展的“全國民間文藝‘兩創’典型案例”征集與孵化,打造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示范項目;要積極推進專題文集的編撰出版,形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成果體系;要精心籌備明年全國性的交流推介活動,搭建展示、對話、合作的平臺。

潘魯生 作者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

編輯:劉佳音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