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濰坊11月15日消息(記者程立龍 見習記者鄭芷南 實習記者張雨萱)在山東省青州市,一座縣級博物館門口排起長隊,不少參觀者專程從北京、上海等地趕來。作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青州博物館雖地處縣城,卻已成為文博界的“頂流”。近年來,“博物館熱”不斷升溫,越來越多縣城博物館走入公眾視野。它們如何突破地域限制、實現“出圈”?青州博物館的實踐,提供了一個值得關注的樣本。

青州博物館吸引海內外游客前來打卡(央廣網發 青州博物館供圖)

實力“硬核”:小縣城藏著“大國寶”

“一個縣級博物館,竟然有3萬多件館藏,而且還有國家級文物!”一位來自南京的游客在參觀后連連驚嘆。青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明萬歷二十六年趙秉忠的殿試狀元卷,是現存唯一的明代狀元卷真跡,其歷史價值不言而喻。同時,龍興寺佛教造像等珍貴藏品,更是讓許多省級博物館都望塵莫及。

青州博物館始建于1959年,是首批83家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唯一的縣級綜合性博物館。館藏各類文物6萬余件,其三大“鎮館之寶”各具特色:趙秉忠狀元卷通篇2460字,用館閣體寫成,字跡工整堪比印刷,填補了我國明代宮廷檔案的空白;東漢“宜子孫”玉璧采用新疆和田玉雕琢而成,是國內迄今發現最完整、最大、質地最優的玉璧;龍興寺遺址窖藏出土的400余尊佛教造像,時間跨越北魏至北宋,雕刻精湛,被譽為學術界的奇跡,并成為青州走向世界的文化橋梁。

豐富的館藏與獨特的價值,讓青州博物館在“中博熱搜榜”中位列“百強熱門博物館區縣館”第9名,奠定了其作為縣級博物館“出圈”的堅實基礎。

青州博物館收藏的東漢“宜子孫”玉璧(央廣網發 青州博物館供圖)

青州博物館的北齊貼金彩繪圓雕佛立像(央廣網發 青州博物館供圖)

創新表達:讓文物“活”起來、“潮”起來

除了擁有“硬核”藏品,青州博物館也在展陳方式和宣傳策略上大膽創新,讓文物“活”起來、“潮”起來。展廳引入AR技術,游客用手機掃描文物,即可觀看動態的歷史場景還原。在“鎮館之寶”趙秉忠殿試卷旁,設有“金榜題名”互動答題屏,游客可參與科舉與文化歷史類問答,加深對狀元卷的理解。

龍興寺佛教造像展廳采用“裸展”方式,讓觀眾能360度欣賞佛像“永恒的微笑”。序廳與尾廳運用透光水泥墻面,在真實造像后方投射出光影佛像,營造出虛實相生的藝術效果,成為熱門打卡點。全館還廣泛使用高透低反玻璃展柜,避免人影反光干擾,進一步提升觀展與拍照體驗。

在宣傳與文創方面,青州博物館積極通過短視頻、直播等社交媒體形式吸引年輕觀眾。同時,依托數字化采集成果,打造“青博有禮”文創品牌,推出狀元卷筆記本、佛像書簽、“宜子孫”玉璧夾子、“第一甲第一名”印章本等一系列融合館藏元素的日常用品,讓文物以更親切的方式融入公眾生活。

跨界聯動:從“單打獨斗”到“區域共贏”

青州博物館積極突破傳統邊界,與旅游、教育等領域開展深度融合,從“單打獨斗”走向“區域共贏”。通過與本地旅游資源整合,推出了“青州歷史文化一日游”線路,將博物館與周邊景點串聯成珠;同時,與學校合作開展各類研學活動,使博物館成為中小學生汲取歷史文化的“第二課堂”。“博物館不再是孤立的文化據點,而是區域文化網絡的樞紐。”當地文旅部門負責人表示,這一模式既豐富了游客的體驗,也提升了區域文化的整體影響力。

在運營層面,青州博物館引進28個服務品類項目,打造沉浸式元宇宙數字體驗空間,實現年營業收入2000余萬元。該館致力于打造集文物保護、展覽展示、社教研學、文創研發與多業態運營于一體的文博綜合體,并先后榮獲國家級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綜合標準化試點單位、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山東省十佳博物館等多項榮譽。2025年5月18日,其“信美東方第一州——青州博物館基本陳列”榮獲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此項中國文博策展領域的最高榮譽,也實現了該館在此獎項上零的突破。

編輯:李舜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