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港口2025年綠電發電量突破1億度。1億度綠電,意味著節約標準煤約1.2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7.5萬噸,相當于植樹造林近420萬棵。
走進山東港口,渤海灣港濰坊港區4臺分散式風機在藍天白云下緩緩轉動,日照港嵐山港區分散式風電一期項目風力發電機成功并網發電,青島港自動化碼頭正以清潔能源為動力高效運轉,煙臺港客滾碼頭的“太陽花”光伏系統成為海岸新景……這場跨越港區、聯結產業的“零碳”實踐,推動山東港口從單一裝卸樞紐向綠色能源綜合節點轉型,為產業鏈上下游的低碳協同發展筑牢綠色支撐。
從依托港區自有用地在港區發展分散式風電,到正式印發《關于全面推進港區分布式光伏“應建盡建”的通知》,一場覆蓋全港區的綠色能源布局迅速展開。山東港口系統推進能源結構清潔化、低碳化;推動光伏“應建盡建”,建成分布式光伏約70萬平方米;積極破題港區風電,建設6臺6.7MW大型風機,全面構建“風光并舉”的清潔能源供給體系。如今,光伏+倉庫、光伏+屋頂、光伏+車棚、光伏+橋吊、光伏+冷箱支架等多元場景得到廣泛應用。
從被動消納綠能升級為主動循環增值,山東港口持續探索綠電的多元應用,讓清潔電力真正“活”起來。
在渤海灣港制氫站,綠電的全場景應用實現了新突破。依托港區4臺6.7MW風電,這里建成了500kg/12h加氫站和200Nm3/h電解水制氫站,9m3儲氫瓶組可儲備300kg壓縮氫氣,有效滿足港區10輛氫燃料電池重卡的每日用氫需求,制氫站還設有電解槽和分離純化裝置,年產綠氫90噸。
“我們最核心的創新,是把風電的波動性和氫儲能深度耦合。”該制氫站負責人秦超介紹,通過智能動態電解制氫技術,風電“棄電”被轉化為氫能,用于集裝箱及散貨倒運車輛等多場景,每年可消納綠電500萬kWh,降低制氫用電成本165萬余元。(記者 陳景郁 通訊員 王霞)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