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天津11月17日消息(記者褚夫晴)日前,由張黎明創新團隊研發的傘型移動共享充電樁在濱海新區惠安里社區試點應用,為社區居民綠色出行提供了新選擇。
充電樁剛剛通電,安裝期間一直在旁邊等待的新能源車主李先生就迫不及待地嘗鮮體驗。好奇的李先生將自己新能源車停到新充電樁旁,從“傘”上拖下充電槍,拿下充電槍插入愛車充電接口,簡單手機掃碼操作后,充電設備即刻開始給車輛源源不斷地輸入電能。
隨著新能源車快速普及,在不少小區里,充電樁安裝難、燃油車占位、飛線充電隱患等問題日益凸顯。為了破解老小區充電難問題,國網天津濱海公司張黎明創新團隊于2022年9月啟動研發門型移動共享充電樁,經過3年時間已經在惠安里等25個老舊小區推廣應用,有效緩解了停車與充電沖突。然而,團隊在推廣中發現,“門型樁”充電樁要求車位連續且規則排列,對于一些因地而停、空間狹小、排列極不規整區域,仍存在服務盲區。
“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拿出適應能力更強的解決方案。”張黎明介紹,針對這些更為復雜的場景,2024年年初,團隊再次開展技術攻關,從懸吊的洗車槍結構中獲得靈感,創新性地提出了“傘型”共享充電樁設計理念,其最大特點在于采用了懸臂可旋轉結構,充電終端如同雨傘的骨架般靈活伸展,能夠有效覆蓋傳統充電樁難以觸及的不規則車位,真正實現了“走空不走地”,將寶貴地面空間留給停車,極大地盤活了社區的稀缺空間資源。
除了覆蓋范圍拓展,傘型移動共享充電樁在設計與施工上也展現出顯著優勢。它聚焦輕量化與模塊化一體化設計,整體結構更為緊湊。施工過程中,團隊秉承“微改造、少土建”原則,大幅減少了對路面的破拆和恢復工作,不僅降低了建設成本,也使施工速度更快、環節更少,對居民日常生活的影響降至最低,為在空間和設施條件本就復雜的老舊小區快速推廣普及提供了可能。
“此次傘型移動共享充電樁在惠安里小區的成功試點應用,與早前投入使用的門型移動共享充電樁共同構成了協同覆蓋體系,形成了服務老舊小區充電需求的‘組合拳’,有效補位了服務盲區。”張黎明表示,居民試用一段時間后,團隊將進一步針對群眾意見和使用問題,繼續創新改進,然后向更多有需要的老小區復制推廣,讓幫助老舊小區新能源車主實現“回家充電”的“暖心工程”體系更完善、居民更受益。
大力推廣移動共享充電樁的同時,國網天津濱海公司為優化居住區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動政策支持與機制創新,參與了天津市《天津市民用建筑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建設技術標準》的發布,系統規范了公共充電設施建設與管理的技術要求,并促請濱海新區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居民區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的通知》,作為天津市首個系統性推進居民區充電設施建設管理的政策文件,通過構建高效聯動的服務機制,為居住區充電基礎設施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