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櫻桃番茄的成長,需要多少水分、多少光照、多少肥料?這些曾經難以量化的數據,在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的實踐中,已經由數字化管理體系給出了答案。

在大理春沐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溫室內,櫻桃番茄的每一項生長數據都被實時監測與調控。從溫度、濕度到水分和光照,溫室環境控制系統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精準調整每一個細節,確保作物在最佳狀態下成長。

作為農業大省,云南省近年來加快智慧農業的政策引導和實施步伐,先后出臺《云南省“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規劃》《云南省“十四五”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等多項文件,將智慧農業作為實現農業強省目標的關鍵路徑,圍繞“1+10+3”重點產業,重塑這片紅土地上的農業生產方式,為云南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具韌性、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新動能。

從“經驗種地”到“數據種地”

云南有著“九分山、一分田”的地貌特征,平原地區大規模機械化農業生產模式在這里難以推廣,管理粗放、抗風險能力弱、品牌附加值不高等問題被長期詬病。智慧農業的核心,在于利用智能溫室、物聯網設備、大數據監測等技術手段賦能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從而實現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的雙重提升。“十四五”期間,云南省每年支持建設20個數字農業創新應用基地,推動智慧農業場景不斷豐富、應用持續深化。

“公司在安寧投資建設的高原特色現代化小漿果產業園區,主打以工業化思維重塑傳統藍莓生產模式,采用連跨式大棚,系列設備為藍莓打造了冬暖夏涼的生長環境,確保產量可控、品質可靠。”澄瑞投資執行董事、云南嵐興公司首席執行官朱凱告訴記者,“云南藍莓種植已從初期的土壤調酸、滴灌技術,發展到如今的基質無土栽培,擺脫了傳統土壤的制約。”

從種植端開始發力,一批契合作物特性的新型設施相繼投入應用,減少了水肥資源的浪費,也降低了作物對農藥化肥的依賴,推動農業向著綠色、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昆明市晉寧區云天化花匠鋪花卉產業現代化示范園內,玫瑰嬌艷芬芳,水肥一體化系統的應用使得水源過濾、智能施肥等環節都能根據環境變化自動調節,實現水回收再利用的鮮花種植模式,在提升產量的同時,實現對生態環境的精準保護。

在云南,智慧農業的應用不僅僅局限于作物種植。在畜牧業領域,昆明東川東方希望畜牧有限公司采用數字化牧場管理系統,其應用涵蓋從投入品管理到養殖環境智能調節、遠程監控及異常狀態識別等各個環節,生豬產量提高了15%,人工成本節省了10%—15%。在漁業領域,云南濱鯤中智農業科技公司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了水質監測、溫度調控等智能管理,確保水質穩定,養殖產量提升了15%,人工成本減少10%—15%。

從“提籃小賣”到“全球市場”

中午12時,一輛滿載鮮切玫瑰的貨車駛入昆明斗南花卉市場分揀中心。傳送帶平穩運轉,將一桶桶玫瑰送到質檢員手中。質檢員們熟練地檢視花瓣色澤,逐批評定等級,并錄入系統。隨即,每枝玫瑰都被賦予一串專屬編碼,進入花卉拍賣中心的交易系統,等待買家競價。這些帶著“數字身份證”的鮮花,將從云南的田間走向全球市場。

如果說斗南鮮花展示了云南農業進入國際市場的速度與規模,那么普洱茶的區塊鏈溯源,則體現了云南農產品的信任重塑與價值提升。2020年,云南建成首個普洱茶品質區塊鏈追溯平臺。消費者只需掃描茶餅上的二維碼,就能看到茶園位置、加工環節、檢驗報告等詳細信息。“一餅一碼”,破解了長期困擾行業的“真假難辨”問題。截至目前,全省已在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中錄入“三品一標”、縣級以上龍頭企業等規模化生產主體1.35萬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顯著提升。

智慧農業不僅讓產品“走得更遠”,更推動了產業鏈的重塑。過去是“生產什么就賣什么”,如今則是“市場需要什么就生產什么”。在昆明農業發展投資有限公司搭建的農業產業互聯網平臺上,產業大數據匯聚了蘋果、牛油果、冰糖橙、石榴等多個品類的供應鏈、銷售和產業治理等信息,覆蓋1.2萬名從業者和40萬畝果園,讓農戶告別盲目生產。

信息平臺正在成為特色農業產業鏈的“神經中樞”。云南聯通自主研發的“智慧云農平臺”應用覆蓋全省317萬畝耕地、130多個養殖場,服務云煙、云菜、云茶、云咖、云牛等領域200余個案例,服務涉農人口45萬人,幫農富農20萬戶。在昭通市鹽津縣,基于“5G+區塊鏈”的烏雞溯源平臺幫助養殖戶實現產品單價增收50%;在普洱市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牛油果科技小院融合數智技術與聯農機制,實現產值6.8億元以上,成為鄉村振興典范。

數字技術讓高原特色農產品流通更高效。截至2024年,全省累計建成電商公共服務中心124個、縣級物流配送中心123個、鄉鎮級電商服務中心1234個。全省農產品電商銷售額已達735.4億元,同比增長20.53%,推動“云品”走進更多海內外家庭。

“云南農業正在經歷一場從‘提籃小賣’到‘全球市場’的蝶變。”昆明兆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侯紅林表示,過去農戶挑著自家產品進集市,銷售范圍局限于一隅,如今智慧農業與全球市場緊密相連,云花、云果、云茶正走向世界,迎來價值最大化。

從“單點突破”到“鏈條完善”

從應用場景不斷豐富到全產業鏈的涉足和突破,云南智慧農業探索前行。

在云南涵乾農業科技集團的試種基地里,自主研發的一體化減速電機、物聯網溫室智控系統正有序運轉,蝴蝶蘭、萬壽菊在精準調控的溫室環境中茁壯成長。“我們致力于因地制宜研發推廣適合云南的設施農業設備,并通過專利技術在溫室建造、智能控制等方面提供成套解決方案,為智慧農業提供堅實的硬件保障。”云南涵乾農業科技集團董事長金曉偉介紹,過去云南的設施農業設備多依賴進口,適配度和投入成本都存在短板,如今通過自主攻關,逐步實現國產替代,“云南裝備,服務云南”正在成為現實。

創新不止于技術,更在于人才。在云南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記者看到,學生們正在一個縮小版的溫室大棚前觀測、記錄、分析各類傳感器反饋的數據。學院教授李文峰告訴記者:“現代農業發展正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復合型農業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即便技術和產業鏈條日益完善,如果缺少懂技術、能落地的人才支撐,產業的可持續性還是無從談起。”目前,云南已有6所高校設置了智慧農業相關本科專業,課程體系跨農學、計算機、工程學、大數據等學科,正在培養一批“知農愛農、強農興農”的新生力量。云南農業大學還設立了智慧農業博士點,打造一流學科和重點實驗室,并組建導師團隊,推動科研與教學深度融合。

如何讓教學更接地氣、貼近實際?在滇西應用技術大學智慧農業綜合實驗教學中心,學生們借助虛擬仿真系統“種”出了一片玫瑰,通過水肥一體化數據分析、設備操控和模型研判,提前體驗了現代智慧農業的全過程。“虛擬仿真實驗把課堂上的知識轉化為可以即時操作的技能,不僅降低了試錯成本,而且能夠讓學生們更快進入產業的真實環境。”侯紅林介紹,昆明兆馳科技有限公司聯合龍頭企業和高校,共同開發了云南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的農學與園藝虛擬仿真實訓中心、玉溪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的高原特色現代農業虛擬仿真實訓基地等項目,通過整合企業技術與高校資源,打造出越來越多集教學、科研、實訓、服務于一體的創新平臺,讓學習與實踐互促共進。

設備攻關、人才培養、產教融合協同創新……云南智慧農業正以扎實的步履,將“單點突破”串聯成“鏈條完善”的系統優勢,走出一條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從關鍵技術到產業生態的升級之路。(記者 王璐瑤 段毅)

編輯:魏文青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