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央廣網《遠山的回響》系列報道推出第五季《山水人間二十年》,聚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二十載的時代回響。二十載山河巨變,千萬個“余村”涌現。他們是“兩山”滋養的新生代,用AI技術嫁接生態農業,以創客思維激活田園夢想,讓陳舊老屋變身“共益社區”……青春與青山雙向奔赴,山水間的幸福畫卷,如今正在變成現實。

“能不能只講故事不談我個人?”“能不能不聊治村遇到的困難?”

曾志華這位精神頭十足,即將年滿五十卻仍似“大小伙子”的當家人,先前一講起話來就“剎不住車”,講到這里卻短暫地停頓了。這罕見的沉默,反而引起了記者更大的好奇。

“不如我們聊聊溪頭村的未來。”曾志華話鋒一轉,眼里閃著光:“我們村還要一起去干很多事情。”

“兩山”理念孕育山鄉新蝶變,站在世界舞臺講中國鄉村故事

2024年11月,哥倫比亞的領獎臺上,經歷了二十多小時飛行顛簸的曾志華腰板挺得筆直。

當“溪頭村”的名字從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官員口中念出時,這位來自浙江省麗水龍泉市溪頭村的當家人,困倦一掃而光,心底涌起的是一股從家鄉群山深處帶來的底氣。

曾志華上臺領取“最佳旅游鄉村”獎項(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這份底氣,源于他身后那片全球首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陶瓷類項目——“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的近現代核心傳承地,也源于過去十幾年間,他與全村人一起,將那個曾因污染和凋敝而被遺忘的角落,一寸寸擦拭、一天天打磨,直至其光彩照人的奮斗。

這個藏于浙西南群山的小村落,竟先后孕育了2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11位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有龍泉青瓷這張聞名世界的金名片,”曾志華說,“我們當然可以昂首挺胸地和全世界講我們中國的鄉村故事!”

抬頭是藍天白云,環顧是綿延的綠水青山,誰能想到,二十多年前這里曾是被遺忘的角落?眼前的光景,是溪頭村黨總支書記曾志華在心底做了很久的夢。然而,這份“昂首挺胸”并非與生俱來。

時光倒流回二十多年前,當時溪頭村的面貌令人心酸:作為村里支撐產業的瓷土廠污水直排,河水翻涌著刺眼的白沫;生活垃圾堆積如山,村民只等每年的汛期將垃圾在河道“一沖了之”;村民在房前屋后圈養雞鴨,村里蚊蟲肆虐。

山上的樹木也被砍伐殆盡,只留下光禿禿的傷痕,村莊在暮氣中喘息,年輕人紛紛逃離。隨著現代制窯工藝搶占市場,村里的傳統制瓷匠人們也陸續出走,龍泉青瓷的千年窯火,在溪頭村逐漸黯淡。

2008年,在外經商闖蕩的曾志華回村參選并當選村委會主任。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下,曾志華上任伊始就從環境整治入手開展工作。他堅信,只有生態環境好了,村莊才有未來發展的可能。

溪頭村喊出的口號簡單卻鏗鏘:“不砍一棵樹,不吐一口痰!”露天旱廁改造、垃圾治理等基礎工程讓村貌初顯改善。

環境整治前的溪頭村(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環境整治后的溪頭村(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但推進到舊房改造和違建拆除工作時,曾志華阻力陡增。當時,全村278戶人家,牽涉到拆遷160戶,拆遷面積近4萬平方米。村民擔憂利益受損,質疑信息不透明,溝通沖突頻發。“吵架”成了那段時期的常態。

曾志華的破局之道是“陽光”與“帶頭”:所有政策、信息全部公示;村干部、黨員率先拆自家違建房,接著拆親戚家的;村黨總支副書記上前揭下自家親戚違建房“第一片瓦”。

“我們‘吵架’時確實沒什么好話”,曾志華笑稱村干部們在當時咽下了“全村的委屈”。村民們“罵”的是生活的苦,但他們心里也門清,曾志華在和他們“爭”村莊的未來。

曾志華在村民家中做工作(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吵”得多了,道理反而越辯越明。“每次‘吵架’都不能輸,‘吵’完了我又會誠懇地道歉。”曾志華通常上午剛做完工作,中午就被村民留在家中吃飯。“雙方都得互相給個臺階下嘛。”曾志華害羞地說。

這個臺階,是鄉村治理里微妙的智慧,是堅硬原則之下必要的柔軟。

緊接著,曾志華帶領村民做出艱難卻堅定的抉擇:對村支柱產業瓷土廠進行技術改造和搬遷。“一切都要為生態讓路!”要讓村莊重現“活水”,河道里靈動的錦鯉魚就成了生態健康的標尺。

然而,當時的河道不僅污染嚴重,且因缺乏巨石結構,每年汛期魚蝦都被沖走。村民撈魚、捕魚、電魚也加劇了生態惡化。村里為此運來一千多車石頭投入河道——這是為魚筑的“窩”。

村干部們先是立規矩禁漁,再別出心裁地引領一股溪頭村新風尚:誰家有喜事,就往河里放魚來慶祝!曾志華講到此處,忍不住開懷大笑。村干部們的“計策”一眼就能被識破,村民們卻心甘情愿地被“拿捏”,“小心機”成效卓著。

清澈回歸的河道里錦鯉成群,它們追著人聲游動,一個不小的面團拋下,瞬間就能被搶食一空。溪頭村最早出圈的“網紅”打卡點,就源于這群靈動的生命,小小錦鯉演變為“全村的希望”。河道生態的復蘇,也為后續發展埋下了希望的種子。

清澈回歸的河道里錦鯉成群(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從旁觀者到全民參與,綠水青山孕育千年窯火

“環境改善后,打造一個高品質的文化公園被提上日程。”曾志華回憶,如今綠樹成蔭、設計精巧的“八棵樹”公園,其誕生過程卻是村民用雙手“撿”出來的奇跡。“村里的婦女們自發去溪邊撿石頭,反復挑選和清洗。”

建設過程異常艱苦,曾志華坦言自己也曾因疲憊而短暫停頓。“但等我回到工地,發現工程根本沒停,全村上下不用動員,干得熱火朝天。”這一幕讓他至今動容。

“八棵樹”公園的建成,讓曾志華真切觸摸到了溪頭村蘊藏的巨大潛力與空前凝聚力,也讓他在日后一直把“一個人干不過一群人,一群人干不過一村人”作為自己的口頭禪。

夜幕下的溪頭村“八棵樹公園”(央廣網發 龍泉市委宣傳部供圖)

“自此,村民自發捐工、捐物、捐錢,甚至捐出家門口的樹成了常態。”曾志華說,參與建設的村民,也成了“八棵樹公園”最堅定的守護者。這份“主人翁”精神,成為日后溪頭村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2009年,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深深觸動了曾志華。復興青瓷傳統燒制技藝,讓窯火在故鄉重燃,成為他心中的執念。而實現這一夢想,就需要召回那些曾經出走、如今已紛紛成為大師級工匠的龍泉青瓷非遺技藝傳承人。

“龍泉青瓷的秘密就在于這一口口‘龍窯’上。”土生土長的溪頭村人,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陳永德道出核心。這依山而臥、形似游龍的龍泉青瓷窯在溪頭村就有九座,其中有7座被列為浙江省級保護單位,曾承載著溪頭村70%人家的生計。

溪頭村內一處傳統龍泉青瓷窯(央廣網記者 楊正弘 攝)

小時候,陳永德經常一個人偷偷跑到碗廠,看老師傅們手工雕刻運筆如飛,勾線描花如行云流水。少年陳永德看在眼里,一顆心早已被青瓷收入囊中。

17歲時,陳永德終于叩開仿古瓷學習之門。夏天窯溫太高,拖鞋會融化粘在地上,頭發烘烤得卷曲,手套能被燒焦,陳永德和伙伴們只能輪流憋氣沖入窯室,在令人窒息的灼熱中搶出匣缽。

窯室內擺滿了匣缽(央廣網記者 楊正弘 攝)

龍窯柴燒是最傳統龍泉青瓷燒制的技藝,熱氣在漫長的窯室內游走,受熱均勻,醞釀著有無限種可能的化學反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每一件作品都是龍窯饋贈的孤品。陳永德眼里閃著光。

然而,現代電氣窯的興起帶來了高效與穩定,雖“千瓷一面”卻迅速占據市場。“溪頭村的傳統手藝匠人們開始轉型做現代瓷或另謀出路”,陳永德的眼光黯淡下來。1999年,溪頭村的最后一窯“龍窯”火黯然熄滅。

高效穩定的現代電氣窯(央廣網記者 楊正弘 攝)

千年窯火重燃,當大師的堅守遇上金融“伯樂”

因此,陳永德的創業初期也異常艱辛。2000年,他帶著溪頭村優質的瓷土資源(現供應龍泉60%以上制瓷原料),在龍泉城鄉接合部找到簡易廠房艱難起步。陳永德對于傳統龍窯燒制的堅守,為他引來了“伯樂”——中國農業銀行龍泉支行客戶經理戴金根。

戴金根是陳永德作品的狂熱收藏者,家中藏有十幾件,尤其被陳永德一件“佛手洗”的生動刻畫所震撼。

陳永德雕刻的“佛手洗”(央廣網記者 楊正弘 攝)

2012年他主動尋訪,來到陳永德當時簡陋的廠房里,“作品如其人,很正很大氣。”戴金根初見靦腆的陳大師,印象極佳。瓷器成為他們破冰的媒介,交流技藝,暢談未來,感情也在品瓷中日益深厚。

陳永德(右)與戴金根(左)在一起品瓷交流(央廣網記者 楊正弘 攝)

當陳永德在暢談發展藍圖時,談到自己遇到了資金瓶頸,擁有十多年信貸經驗的戴金根立即行動:“他們有需要的時候,我就要千方百計匹配產品,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他成功為陳永德提供了融資服務,順利解決了融資難的問題。

2017年,溪頭村越來越多像陳永德這樣的青瓷大師在外站穩腳跟,聲名遠揚,溪頭村復興傳統龍窯燒制的時機也逐漸成熟。“不滅窯火”品牌應運而生,陳永德成為其中核心力量。

開窯當日,溪頭村上空重現了久違的裊裊窯煙,戴金根也在翹首的人群中,他最為迷戀的是開窯前的神秘感和開窯后“萬彩”的驚喜,相比于電氣窯燒出的渾濁顏色,傳統柴火燒制的青瓷顏色如潑墨般均勻且有層次。很多游客現場直接購買未開封的匣缽,享受現場開“盲盒”的快感,許多精品被當場搶購、競拍。

“一天里就來了一萬多人,很多車只能停在七八公里外,村口小超市被一掃而空,賣燒餅的一天能掙八九千元!”回憶起當時的盛況,曾志華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看著村里“不滅窯火”的活動一年比一年紅火,曾志華感觸最深的是,“它把‘人氣’變成了‘財氣’”。如今,每年二十多場活動早已超越了開窯本身,成為融合祈福、開窯“盲盒”、龍窯宴等體驗的文旅品牌。

他深知,核心是要把游客留下來。“我們做的,就是讓游客從‘白天看窯火’變成‘夜晚住下來’,”曾志華說,“鄉親們開起民宿,注重體驗價值,錢袋子實實在在地鼓了,這說明我們的路走對了。”

“不滅窯火”活動現場(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此后,“不滅窯火”持續火爆,在獲評“浙江省級示范文旅IP”后帶動了一批青瓷手工作坊興起,但作坊小、產業化難、融資貴等問題也隨之凸顯。農行麗水龍泉支行針對青瓷大師等鄉村傳統技藝工匠群體,創新推出了“專業大師貸”。截至目前,已累計為10余家參與項目的工坊發放信貸資金超2000萬元。

溪頭村人眼里容不得沙子,骨子里流淌著精益求精的血液。“青瓷大師們在龍窯前總是帶著極致匠心,將不符合標準的青瓷燒了又摔,摔了又燒。”曾志華回憶道。

他將這份精神融入旅游體驗:讓游客親手摔碎那些雖有瑕疵,但也能賣出高價的瓷器。這一摔,摔出的是溪頭村對品質的苛求、對誠信的堅守、對營造最佳口碑的決心。

摔碎的瑕疵品并未被拋棄,“我們發起“尋瓷計劃”,村民踴躍捐獻出萬余件未達標的瓷器。”曾志華指著這些帶著“缺陷”的青瓷碎片,它們被巧妙地鑲嵌進村道邊墻、點綴于民宿庭院,化作獨特的藝術景觀,訴說著另一種形式的“完美”。

青瓷碎片化作村中獨特景觀(央廣網記者 楊正弘 攝)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文化自信鑄就鄉村之魂

“為什么不愿談困難,因為我無怨無悔,對村民們也只有感謝。”

曾志華同時道出了溪頭村成功的核心密碼——全民參與。村莊建設過程中,包括規劃項目落地時不斷征求村民意見,做一件事就邀請村民座談。

“村民從雙手插兜旁邊看的人,變成擼起袖子一起干的人。”曾志華說,“所以我也不想談自己個人,這是我們全村人的故事。”

如今的溪頭村森林覆蓋率高達92%,空氣質量優良率100%,產業多元興旺。村莊有近400個床位的特色民宿27家,還有各種蓬勃的青瓷工坊與文旅體驗。

在這里,村民是真正的主人翁,上海游客在此落戶,浙江大學學生前來創業,更有“新村民”一待就是七八年。

返鄉青年吳曉雪回到溪頭村后創辦了自己的野生紅茶品牌,年利潤50萬元。坐在自家干凈整潔的宅院里,吳曉雪告訴記者,她計劃把這里升級為一間農家樂民宿。

“我一直在想,什么才是最‘溪頭’的東西?”曾志華說,“只要我們一直對自然保持尊重,深挖傳統文化的表現力,堅持鄉村的整體社區打造,溪頭村就能一直走下去。”

總監制:張軍 于鋒

監制:王薇 張瓊文 陶玉德

統籌:關宇玲 劉一荻

策劃:夏倩 李曉曉

記者:楊正弘 尚天宇

鳴謝:龍泉市融媒體中心

編輯:李曉曉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