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周六清晨,廬江縣盛橋鎮文翁書院門前早已聚滿了人。“現在書院成了全鎮最熱鬧的地方,特別是暑假期間,每天要接待好幾百人。”文翁書院圖書管理員高文姐一邊整理書籍一邊告訴筆者,“三個月前這里還是門可羅雀的‘藏書閣’,如今已成為集閱讀、托管、培訓于一體的文化綜合體。”
這一轉變始于今年上半年,盛橋鎮實施的公共文化空間打造。通過創新管理機制、優化運營模式、推出惠民項目,該書院由過去的“閱讀空間”蝶變為現在的“公共文化空間”,其探索出的“建管用育”一體化模式已成為全縣的一個典型代表。
從“鮮有問津”到“門庭若市”
“以前書院按時開門、準點關門,服務單一。”盛橋鎮居民徐大爺回憶道,“現在不僅圖書更新快,還有了托管班、興趣班,孩子們放假有了好去處。”
盛橋鎮文翁書院(廬江縣委宣傳部供圖)
今年7月2日,盛橋鎮將2020年建成的文翁書院經過重新整修后,正式委托盛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運營,采取“文化事業+文化產業”融合模式,配套咖啡吧及飲品、小吃售賣等商業,兼顧群眾精神文化與休閑娛樂需求。推行“專業館員+文化義工+特長志愿者”的人員配置模式,在保證2名專職管理人員的基礎上,聘請12名教師、文藝骨干作為兼職輔導員,并發展了一支20余人的志愿者隊伍。
“我們打破了常規開放時間,實行‘錯時+彈性’開放制度,節假日每天早上7點開放,晚上推遲到9點關門,延長了夜間服務時間”。盛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負責人高昂介紹,“今年暑期,該‘公共文化空間’客流量超過2.5萬人次,同比增長400%。”
從“單一閱讀”到“多元服務”
文翁書院創新推出“閱讀+”服務模式,將傳統閱讀與特色課程相結合。其中最受歡迎的是“托管班”和“周末興趣班”。
“我們開設了作業輔導、非遺傳承、科普實踐、書法繪畫、編程機器人等10多個興趣班。”盛橋鎮宣傳干事嚴敏指著課程表說,“所有課程都免費向青少年開放,給他們帶來豐富的精神食糧。”
“周末興趣班解決了我們農忙時的大難題,孩子在這里既安全又能學知識,比在家看電視強多了。”正在接送孩子的盛橋村民張女士高興地說,“我們家長平時不是打工,就是在田里忙種忙收,常常為孩子的功課輔導煩惱,現在不用操心了。”
今年暑期,文翁書院共開辦暑托班4期,接收學生600多人次;開設興趣班16個,培訓學員2000余人次。書院還與縣青少年活動中心合作,引進優質師資10余名,開發特色課程10多門。
“單靠政府投入有限,我們通過‘政企合作’模式,引入社會力量共同運營。”盛橋鎮黨委宣傳委員周臻澤說,“今年以來,吸引了社會資金投入約十多萬元,用于購置有關設備和圖書資料,為文化空間注入了新動能。”
從“田園曠野”到“文化地標”
地處萬山鎮的萬山電影公園公共文化空間自2024年12月對外開放以來,圍繞7大核心功能規劃空間,設有報刊閱覽室、休閑桌游區、自修室等免費開放區域,打造“日咖夜酒”茶舍與戶外露臺,提供本地茶飲、咖啡、小吃及專業調酒、燒烤服務,滿足群眾閱讀、休閑、社交等多元需求,成為兼具文化屬性與惠民價值的鄉村文化地標,已接待游客和群眾5萬多人次。
萬山電影公園(廬江縣委宣傳部供圖)
“農閑時,我們常常來這里看書、讀報、品茶,還可以看上一場最新上線的電影,文化生活十分充實。”萬山鎮長沖村村民徐玉強高興地說。
萬山電影公園公共文化空間以“惠民性”為著眼點,努力構建有溫度的服務體系。山谷茶舍等區域全年免費開放,在實施院線電影放映的同時,還開展“鄉村公益電影月”活動,2025年春節檔總客流量達2萬多人次。2025年上半年營收達102萬元,實現公益惠民與商業運營的良性平衡。同時依托周邊景區資源,構建“觀影+文旅+農產”復合場景。影廳旁設山谷茶舍售賣廬江本地茶葉、糕點,帶動游客消費;室外草坪開發“星空露營地”,推出含觀影券、露營裝備租賃的“電影+露營”套餐;藝術展廳定期舉辦畫展、非遺文化展、吉他表演等文藝展演,同時鼓勵游客通過社交媒體打卡分享,提升空間網絡熱度。
“目前萬山電影公園公共文化空間已經形成‘文化吸引-游客聚集-消費帶動’”的良性循環,實現可持續發展,鄉村的文化氣息更加濃郁。”萬山鎮黨委宣傳委員吳夢云語帶自豪。
從“一枝獨秀”到“書香滿園”
文翁書院、萬山電影公園公共文化空的成功實踐只是廬江縣近年來著力打造“公共文化空間”的兩個典型代表。2024年以來,廬江縣按照“布局科學、規模適當、業態多元、特色鮮明”的要求,分階段、有計劃地推進“公共文化空間”建設,目前已經在全縣改造建設了13家公共文化空間。
廬江縣文化藝術中心閱讀空間(廬江縣委宣傳部供圖)
在城區,由縣內國企運營的3個公共文化空間,通過整合資源,積極開發廬江特色文創產品,開展文化藝術培訓,不斷開拓新業態,開展多元化運營,滿足群眾多樣化需求,多渠道開展經營創收,持續提升造血能力,實現健康可持續運營。
在鄉村,改造的鎮公共文化空間分別根據本地特色開發了獨具特色的課程體系。白石書房的“漁網文化體驗課”、新民書屋的“手工刺繡班”、文翁書院的“非遺手作坊”等各具特色,成為當地的文化名片。
“在公共文化空間改造建設中,我們堅持以下原則:一是堅持需求導向,變‘我提供什么你接受什么’為‘你需要什么我提供什么’,精準對接群眾需求;二是創新服務內容,將閱讀服務與文化服務、文化培育相結合,拓展公共文化空間服務功能;三是探索多元化運營,引入社會資源,增強公共文化空間‘造血’能力;四是注重人才培養,建立專業服務人員與志愿者相結合的服務隊伍。”廬江縣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將繼續積極培育公共文化空間,推動新時代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錢良好)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