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中國機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賽人形機器人專項賽全國決賽在合肥瑤海圓滿落幕。這場匯聚了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全國百余所高校、200余支頂尖隊伍的技術盛宴,不僅展示了我國在人形機器人前沿技術領域的最新突破,也將科創界的目光聚焦于賽事舉辦地——合肥瑤海。
為什么是合肥瑤海?筆者在瑤海工業展館里找到了來自歷史的答案。
在瑤海工業展館中,一段段輝煌的工業發展史揭示了這片土地深厚的制造基因。早在1951年,合肥汽車配件廠就改裝出安徽歷史上第一輛客車“愛國號”;1964年,合肥塑料廠生產出全國第一雙PVC泡沫拖鞋;1970年,合肥無線電二廠參與生產的零部件應用于新中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同年,合肥燈泡廠試制出安徽第一只黑白顯像管;1979年,合肥電機廠成功制造中國第一臺單機容量1200千瓦的大型潛水電泵;1985年合肥無線電二廠建成安徽第一條彩色電視機生產線……
資料圖:上世紀70年代安拖廠的拖拉機實驗室(瑤海區委宣傳部供圖)
這些曾在新中國工業史上留下無數個全國第一、全省第一、全市第一的工廠,均坐落于曾經的合肥市東市區、現在的瑤海區。時光飛逝,盡管傳統制造業隨時代變遷逐步轉型,但敢為人先、務實創新的精神始終在這片土地上延續,也為當前瑤海區布局機器人、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奠定了堅實根基。
為什么是瑤海?筆者在瑤海產業布局中找到了來自當下的答案。
走進位于長三角數字科技示范園的合肥市具身智能機器人數據采集訓練場,仿佛步入一個未來世界。在這里,數十臺人形機器人正在模擬的工業生產線上進行搬運分揀訓練,在模擬商超環境中為顧客提供導覽服務,在模擬家庭廚房中協助完成備餐任務。這個被媒體譽為安徽首家“機器人大學”的訓練場,作為合肥智能機器人公共服務平臺的核心板塊,構建了“場景-數據-算法-生態”四維聯動的機器人訓練體系。通過布局100多臺異構智能機器人集群,該平臺能夠滿足機器人從產品生產、測試訓練到數據收集、產品迭代的全生命周期需求。
高能級平臺自然能吸引優質企業集聚。目前,瑤海區已招引樂聚機器人、史河機器人等一批產業鏈優質企業。成立于2016年的樂聚機器人,2023年發布國內首款可跳躍、可適應多地形行走的開源鴻蒙人形機器人KUAVO(夸父)。2024年,企業獲評人工智能領域最高榮譽“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是唯一一家入圍的人形機器人企業。“瑤海坐落主城區,工業底蘊深厚,我們落戶后,無論是當地完善的產業生態還是有力的人才輸送,都推動著公司快速做大做強。”該企業負責人任廣杰表示。
瑤海人形機器人在進行工業場景訓練(瑤海區委宣傳部供圖)
在智能機器人領域,瑤海的機器人產業發展成果不斷壯大。同樣落戶在中國網谷的史河機器人也是業內翹楚。這家致力于為高校、科研單位提供開源移動機器人、復合機器人、具身智能開發平臺和機器人實驗室建設方案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積累了包括高精度室內外定位導航、移動抓取、遠程操控等在內的多項核心技術。“我們現在做的是具身智能的核心數據采集,能夠幫助機器人具備‘感知世界-自主決策-動手執行’的閉環能力。”史河機器人技術人員胡娟告訴筆者。
為什么是瑤海?筆者在科創產業的集群效應中找到來自未來的答案。
瑤海的科創產業布局正百花齊放。今年秋季,瑤海企業信和航遙與國內衛星領域頭部企業長光衛星聯合研制的“瑤海科創號”高分辨率光學遙感衛星即將發射,其分辨率高達0.3米,重訪周期僅3-4天,技術指標躋身國內外先進水平。這是瑤海進軍空天信息產業、布局未來賽道的重要一步。
近年來,瑤海區推動科創資源整合,組建瑤海科創集團,依托“中國網谷”、長三角數字科技示范園、合肥物聯網產業園、長三角科技戰略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級載體,圍繞裝備制造及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能源(氫能)、智能機器人(低空經濟)等產業方向,加強產業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為高質量發展賦能增效。
全國高校選手匯聚瑤海參加人形機器人專項決賽(瑤海區委宣傳部供圖)
產業集群效應之下,瑤海正成為越來越多高新技術產業的首選棲息地。芯片產業的鍵合絲,顯示產業的高亮屏,AI大模型的應用整合,為智能飛行賦能的高分辨率紅外之眼,領航低碳經濟的高導熱性微熱管陣列材料……越來越多高精尖產品和專精特新企業,如繁星般匯聚在瑤海這片創新的天空。
“目前我們所在的訓練場已開展10余個具體生產場景的數據采集和訓練驗證工作,真正構建起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多方共贏的產業生態。”國際先進技術應用推進中心(合肥)機器人事業部孫丹丹表示,座落于瑤海的“機器人大學”正計劃擴招,預計到2025年底總面積可達5000㎡,面向全國征招20余家本體企業、超100臺機器人,同時開訓30個以上細分場景,推動更多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工廠、商場和家庭。根據規劃,到2026年,合肥將建成國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智能機器人產業集群,產業規模突破100億元。
從傳統工業基地到科創產業勃發,瑤海依托深厚底蘊、前瞻布局與集群效應,正在高質量發展的藍圖上重新定義自己的坐標。在這里,歷史與未來交匯、制造與智造相融,不變的是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堅定的創新與進取精神。(關堂所 嚴莉)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