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亳州9月10日消息(記者趙家慧)結束支教返回利辛已有月余,侯純廣說起話來還是有些費力,說上幾句就要停下,喘上幾口,再接著往下說。“醫生說,3年高原生活讓我出現心臟反流,還要過段時間才能緩解,徹底康復估計是很難了。”他又喘了一口氣,“但作為一名老師,我沒遺憾了。”
14年里,從塔克拉瑪干沙漠旁的和田,到念青唐古拉山脈南麓的山南,安徽亳州市利辛縣第一中學教師侯純廣兩度前往民族地區,在那里播撒教育的星火,點亮邊疆孩子眼眸里希望的光。
9月10日,中央宣傳部、教育部聯合發布2025年“最美教師”,侯純廣光榮入選。
大漠風沙,堅定追光
2022年,安徽省教育廳打算從全省選派20名優秀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為期3年。侯純廣報了名。
這不是他第一次參加援邊支教了。這次的條件要更加艱難,支教地點是平均海拔3700米的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級中學。
妻子胡娜覺得3年太長,有些猶豫。可他六年級的兒子說:“爸爸想做的事就讓他去做!”胡娜被孩子的話感動了。事實上,這并不是她第一次支持丈夫的夢想了。
2010年,安徽省率先啟動教育援疆工程,選派首批優秀教師隊伍赴新疆皮山縣開展支教工作。知道這一消息的侯純廣正值而立之年,他激動不已,第一時間提出申請。
2011年的春天,選派通知傳來時,胡娜臨盆在即。
作為侯純廣初中同學的胡娜十分清楚,去邊疆支教是丈夫讀書時就樹立的理想。同樣身為英語教師的胡娜可以理解丈夫的支教夢,也敬佩他的行動力。兩人約定,“等孩子會叫爸爸時,一定回來。”
3月,告別妻子與剛剛出生的兒子,侯純廣義無反顧地走入塔克拉瑪干的沙塵中。和田地處喀喇昆侖山與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之間,年均降水量只有34毫米,空氣干燥,紫外線照射強烈。侯純廣很快出現了各種水土不服的現象。
在和田實驗中學,侯純廣面對的比自然環境更大的挑戰,是學生的語言障礙和基礎薄弱。他慢慢摸索,在充分了解當地教育水平和文化特色的基礎上,改變自己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因材施教,并創新教法。
班里的維吾爾族學生通用語水平有限,化學專業術語更讓他們難以理解,侯純廣就自創“通用語+化學術語教學法”,用簡單詞匯解釋復雜概念,并標注拼音幫助學生記憶,還把“鋰鈉鉀鈣”編成維漢雙語的順口溜。“在解釋原子構成的時候,我就試著把電子比作馕上的芝麻,用維吾爾族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講解,讓他們更好理解。”
學生們基礎知識薄弱,部分學生甚至不能正確書寫常見化學元素符號,更別說完成中等難度的計算了。為了使學生能順利地學習新知識,侯純廣采用“循環復習法”,在講授新知識的同時,經常回顧以往相關的知識點,增加“隨堂測、限時練”。這些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侯純廣所帶兩個班的化學成績很快在全年級位居前兩名。
一年半的援疆生活轉瞬即逝,侯純廣還能陸續收到新疆學生發來的祝福視頻、短信。他說,學生們記著他,這就是一名支教老師最值得驕傲的事情。
2014年,侯純廣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榮譽稱號,2015年又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雪域高原,再度啟航
援疆讓侯純廣切實感受到邊疆地區教育資源的匱乏。在他看來,教育援助不僅提高了當地的教育水平,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教學全過程也更有利于促進民族融合。
十多年后,侯純廣再次啟程援藏,這次的自然環境甚至更加惡劣。但比起十年前的自己,侯純廣的支教思路更加清晰,目標也更加確定。這一次,他“大展身手”的時間也要更加充足。
山南市均海拔3700米,高原反應引起的呼吸困難、頭疼等強烈的身體反應,給侯純廣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巨大挑戰。他明白,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援藏教師,只有激情和夢想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科學的思路和方法。
侯純廣一邊克服著高反帶來的呼吸困難、頭疼等反應,一邊思索如何針對藏區學生的特點調整教學思路。“化學課有些知識會很枯燥,但侯老師卻給我們帶來了完全不一樣的上課體驗。從每個知識點到每個實驗動作,我們在侯老師的指導下,漸漸喜歡上了化學課,成績也在提高。”化學課代表達瓦加布說。
援疆的經歷讓侯純廣意識到,教好學生只是支教工作的一部分,他要在高原上助力打造一支“帶不走的優秀教師隊伍”。
作為山南二高的教務主任,侯純廣從備課、上課、作業批改和考試等方面完善,細化了考評機制,激發教師積極性。
為了提升山南市高中化學整體的教學質量,侯純廣主動申請成為了山南市高中化學兼職教研員,積極組織開展了山南市聯合專題教研近20次。他鼓勵本地老師根據實際情況同課異構,促進初高中教學內容銜接,推動“教學開放日”的制度化建立,讓教學經驗突破學校的圍墻,讓山南地區多個學校、多門學科老師之間實現高頻交流。
2023年12月,侯純廣被西藏自治區教育科學研究院聘為西藏自治區“互聯網+”高中化學教研工作坊首屆成員,他還與藏族教師結對,傳授教學經驗,實現了變“輸血”為“造血”。
在援藏老師和本地老師的共同努力下,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級中學2023年高考重本達線率27.45%,創校史新高;本科達線率74.42%,比2022年增加12個百分點,創校史新高。
皖北平原,溫情守望
今年7月20日,侯純廣回到利辛。3個月休假時間未到,他就申請回到教學崗位,擔任高一一個班的化學教學工作。對于侯純廣而言,是利辛縣第一中學的工作經歷給了他遠赴邊疆的信心和能力。
“‘三三’教改是利辛一中的特色管理方式,強調課前預習‘指導、引導、輔導’,課中學習‘問題驅動、情景調動、平臺互動’,課后作業‘精準針對不同學生、精心選擇作業內容、精細反饋作業情況’,這些都是‘趁手的工具’,讓我在兩次支教時能夠迅速開展教學教研工作。事實證明,結合了實際情況的‘三三’教改在新疆、西藏一樣好用!”
在同事陳光輝眼中,侯純廣不僅教學能力扎實,備課認真用心,對待學生更是十分耐心,“他不僅關心學生們的成績,更關注他們生活和精神上的需求。”
利辛縣原來是國家級貧困縣,學生大多數來自農村,父母長年在外打工。侯純廣知道,自己不僅是他們的老師和班主任,還是他們的親人和朋友。為了更好地解決一些孩子的心理問題,侯純廣參加了全國心理健康輔導員培訓,取得了心理健康輔導員資格證書。
利辛的經驗被帶去了邊疆,邊疆的經歷也為利辛的孩子們帶來了不一樣的故事。所謂言傳身教,侯純廣對工作的熱忱、對公益活動的熱愛,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的學生們。
“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總是更能感到自己的價值。”十幾年時光,從皖北平原出發,走向大漠風沙與雪域高原,侯純廣把青春熔鑄成邊疆教育的火種,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刻下師者擔當。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