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入選全國母親河復蘇行動典型案例
永定河書寫“重生”樣本
母親河滋養流域水土、哺育一方兒女,是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在廣袤的華北大地上,永定河靜靜流淌。近日,水利部首次在全國范圍內遴選17條母親河復蘇行動典型案例,永定河在列。這條河的重生之路,正在書寫流域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的“永定河樣本”。
協同治理:解決“水源”問題
永定河發源于山西省忻州市寧武縣管涔山麓,是京津冀晉蒙地區的重要水源涵養區、生態屏障和生態廊道,也是全國四大防洪重點江河之一。
讓永定河恢復生命重現生機,成為推動京津冀生態領域協同發展的破局之舉。2016年起,國家先后出臺和修編《永定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總體方案》,印發《加快推進永定河流域治理管理現代化工作方案》,組建永定河流域治理投資平臺公司,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統籌,京津冀晉四地攜手,一場“一體化、協同化、市場化”治理行動拉開序幕。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京津冀晉四省市和永定河流域投資有限公司,簽訂《永定河生態用水保障合作協議》,讓每一滴水都用在“刀刃”上,為永定河生態用水提供了穩定保障。
治理之策:多管齊下合力攻堅
讓母親河“復蘇”,更需要機制體制創新。充分發揮永定河流域投資有限公司平臺作用,利用中央資金的“杠桿效應”撬動社會資本,搭建起“流域管理機構+地方+公司”的協作平臺,推動河流治理從過去單一的政府主導、分散治理向多元共治的模式轉變。
近年來,累計治理河道800余公里,打通干流120余處斷點堵點,實施灌區節水改造和田間高效節水灌溉30余項,完工后新增節水能力超1.3億立方米。在永定河干流、支流和重要水庫分級分段設置省、市、縣、鄉四級河長456名,實現河湖水域全覆蓋,形成了嚴密的河湖管理保護網絡。
治理現代化離不開科技支撐。近年來,加快推進數字孿生先行先試建設,讓永定河擁有了“虛擬副本”。整合高分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拍、地面監測站等技術,構建“空天地”一體化監測網絡。河道水位、水質指標、沿岸植被覆蓋等數據實時匯聚,實現“千里河道一眼觀”。利用云計算、數字孿生技術,形成現代化雨水情監測預報“三道防線”,構建“物理機制+統計方法”雙驅動的生態水量調度模型體系。初步實現了永定河流域水資源管理與調配、防洪調度“四預”功能,為生態水量統一調度、水資源實時監測監控以及洪水科學調度提供了有力保障。
生態之變:大河復蘇煥彩新生
系統性治理下,永定河的生態圖景正發生根本性轉變。
2017至2024年,各類水源累計向永定河生態補水48億立方米,相當于340個西湖的水量,重點控制斷面生態水量滿足程度達100%,昔日裸露的河床被碧水覆蓋。2021年,永定河實現斷流26年來首次全線通水,2022年與京杭大運河實現世紀交匯,2023年以來連續兩年保持全年全線有水,2024年實現全線流動261天,流動天數、輸水率均創歷史新高。全線流動時間逐年提前,2025年較2024年提前4天,較2021年提前6個多月。北京平原區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4.7米,較2020年增長176%。
水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帶來了流域生物多樣性的顯著提高。崖沙燕、白頭鶴、黑鸛、娃娃魚、中華多刺魚、瓦氏雅羅魚等珍稀鳥類、魚類重現身影,流域浮游植物由86種增至568種,浮游動物由23種增至281種,底棲動物由98種增至295種,魚類由37種增至51種,鳥類由343種增至370種。如今的永定河,已成為一幅“水綠相映、魚鳥共生、人水和諧”的生態畫卷,沿線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記者了解到,2022年以來,聚焦河道斷流、湖泊萎縮干涸等問題,水利部在全國范圍內率先選取88條(個)河(湖)開展母親河復蘇行動,今年遴選出了17條(個)母親河(湖)典型案例。除永定河外,京津冀地區的泃河、七里海、北運河、南運河、衛運河、滹沱河等河湖也入選典型案例。(記者 李如意 通訊員 陳運東 肖芬)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