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9月8日消息(記者 王進文)記者從北京市朝陽區了解到,隨著酒仙橋北部周邊區域環境的改善提升,一個匯集尖端科技創新、高端商務產業,兼具藝術時尚魅力和優美生態景觀環境的現代化城市更新全景大圖,正在酒仙橋徐徐鋪開。

打造片區更新示范樣本

在酒仙橋北部區域,高新科技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較為集中,產業空間優勢凸顯,是朝陽區乃至北京市最具創新活力、商業價值和發展潛力的區域之一。然而,片區街面秩序、公共基礎設施、環境品質等要素制約著園區發展,高規格、高品質園區發展與街面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顯現。去年9月,酒仙橋北部園區周邊環境整治提升項目正式開工,北至彩虹路,南至將臺路,西至機場高速,東至駝房營路,總占地面積約320公頃。

項目以街道空間整治為核心,落實提升目標,按照以“小”干預實現“大”提升的更新理念,從文化基因挖掘與特色彰顯、基礎設施優化與空間重塑、生態環境提質與綠色賦能三個方面進行系統提升,重點圍繞酒仙橋北路、萬紅路、酒仙橋東路、酒仙橋中路“四個重點路段”和新辰里商場、酒仙橋中路街角公園、酒仙橋中路、酒仙橋東路屏風、魔方公寓、大山子路口公園“六個重要節點”兩個層次開展工作,通過拓寬步行區域、打造酒仙橋個性IP景墻、口袋公園/階梯花園建設、綠化景觀整理修補、自行車停車入欄、建筑立面風貌整理與整治等,最終助推地區整體營商環境優化,帶動片區慢行環境體驗總體提升。

為保證整體項目的實施和推進,前期,酒仙橋街道牽頭成立項目綜合改造實施工作組,展開十余次現場調研,整理總結街區現狀問題,提出預更新點位及策略,專家智囊團編制規劃設計方案,明確整治改造內容。街道還組織項目空間范圍內各相關單位、企業、商戶、社區聚在一起對改造內容和實施方案進行溝通研討。“規劃先行、問題導向、智庫賦能、共同協商”,全鏈運行有保障,多方聯動提質效,有效推動北部園區周邊環境的更新改造。

320公頃街區煥發新生

酒仙橋中路口袋公園、小微綠地星羅棋布;酒仙橋北路,通過優化行道樹池、步入式綠地等方式,將狹窄的人行道拓寬,增加人行通行空間;酒仙橋東路以科技賦能智慧交通,一個個交通堵點不斷被“打通”;酒仙橋路盡頭,地區門戶新地標呼之欲出;萬紅路一側,包豪斯風格的建筑在燈光映襯下散發著浪漫氣息;在各路段沿線,大山子、芳園里等老舊小區“逆生長”,幸福在“家門口”升級。

在此次改造過程中,為增強地區特色文化內涵,酒仙橋街道有效挖掘地區獨特文化品牌,在提升街巷內配套基礎設施的同時,融入“工業遺產、文化藝術、科技創新”三大文化品牌IP展示要素。街區座椅連廊,植入光譜成像曲線概念,構建屬于酒仙橋氣質的城市家具;電箱保護罩的格柵板上,將工業、科技以及藝術概念做符號化提取,作為裝飾紋理展現;樹池篦子上繪制有電路板圖案,與酒仙橋電子工業基地氣質契合;重要空間節點的景墻大多采用銹紅色和暖木色,呼應延續街區現代工業風格屬性;大山子路口“時光盒子”上每一個漢字的背后,都有一段極具辨識的工業發展歷史與故事。

除了讓文化基因融入街景以外,北部園區周邊更新改造還應用“精打細算”的空間魔法,以巧妙規劃激活小巷邊角,每一處空間都被賦予新的生命。在保證道路綠化帶總面積不變、道路路板使用分配不變的情況下,將綠化帶部分移至樹池之間,騰挪出空間拓寬步行區域,通行區寬度由原來的0.9米延至2米;4.4公里的沿街慢跑空間聯通起機場輔路公園、北窯地小微公園、駝房營公園等系列綠色口袋公園設施,讓改造福祉最大可能延伸到市民生活的每一處角落;59套自行車停車入欄設施精準滲入到“擁擠系數”高的點位,利用智慧入欄控制手段規范停車行為,避免擠占人行道,保證步行空間的通行性;補種綠化1463平方米,形成連片景觀,增加道路兩側綠視率;修補沿線破損圍墻1890米,創造淺灰色“留白”,構建統一“基底”,增加沿街界面視覺體驗;利用30厘米的高差植入階梯花園,提供休憩停留空間,讓每個臺層都成為市民與生態自然對話的窗口。

未來,酒仙橋街道及北部園區周邊各社區將開展常態化市集、城市微型演出、文藝展覽等特色活動,串聯起文化、藝術與生活,展示“老家亦是福地”的久愛新橋形象,激發區域發展活力。

編輯:阮修星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