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9月11日消息(記者 王進文)在北京市朝陽區亞運村街道北辰東路社區,有一支由社區居民組成的“樂民服務隊”。他們不僅是磨刀、理發的能手,更是社區治理的“智慧團”。從傾聽民聲到快速響應,從解決蚊蟲困擾到守護流浪動物,這支隊伍將“鄰里智慧”轉化為社區服務的生動實踐,探索出一條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路徑。

從“零星活動”到“固定服務”的制度化探索

每月15日,是北辰東路社區雷打不動的“樂民服務日”。這一天,服務隊的工作室準時開放,磨刀、理發、按摩、小家電維修等便民服務一應俱全。服務隊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們將服務制度化,不僅有固定場所、固定時間,還建立月度例會制度,讓志愿服務從‘搞活動’變為‘做日!!

制度化建設讓志愿服務更加規范持久。對此,居民紛紛點贊:“現在出了家門就能享受服務,特別省心!”服務隊在實踐中不斷優化服務內容,根據居民需求及時調整服務項目,讓“固定服務日”真正服務于民。

從“居民點題”到“服務隊解題”的響應機制

“樂民服務隊”的獨特之處在于建立了高效的“居民點題—服務隊解題”工作機制。今年8月,多位居民反映“小區蚊蟲多,孩子玩耍經常被叮咬”。服務隊立即召開會議,決定申請安裝滅蚊燈。方案上報后,社區迅速聯系社會單位尋求支持。很快,愛心企業捐贈的滅蚊燈便運送到位。

從聽取訴求到安裝完成,僅用6天時間。安裝過程中,隊員們冒著酷暑,反復調試安裝位置,根據居民建議及時調整方案。“上周剛找他們修好了電風扇,這周又來裝滅蚊燈,真是把咱們的事兒放在心上。”居民感慨道。

同樣高效處理的還有柵欄改造項目。有居民反映小區柵欄既擋光又存在安全隱患,服務隊立即與社區溝通,很快將柵欄拆除,不僅擴大了居民活動空間,而且消除了安全隱患。

從“提供服務”到“智慧治理”的模式創新

“樂民服務隊”既埋頭做事,也注重總結提升。他們設立的固定宣傳欄,已成為展示服務成果、收集居民需求的新窗口;自編自演的“三句半”節目,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志愿服務理念;而便民信息登記處則讓居民的“急難愁盼”有了更直接的反映渠道,實現“居民線上點單、服務隊線下響應”的智慧升級。

服務隊在與“和綠志愿者隊”的聯合行動中,展現出代際協作的智慧。在“愛綠護寵”活動中,老師傅負責安裝貓窩,年輕人開展環境清理,共同為流浪貓營造溫馨家園。不同年齡段的志愿者各展所長,形成志愿服務“傳幫帶”的良好氛圍。

如今,“樂民服務隊”這支社區老品牌志愿服務隊伍,蛻變為擁有固定隊員、規范制度和創新能力的社區治理中堅力量。他們的實踐,是亞運村街道善用“鄰里智慧”推動社區治理的生動縮影,也是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在基層最真實的寫照。

編輯:阮修星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