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7月30日消息(記者周洪)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上海市推行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已經施行了近一個月,某外賣平臺數據顯示,上海區域的“無需餐具”訂單增長迅猛,自7月1日至7月30日,上海無需餐具訂單環比6月同期提升471%。垃圾分類新政明天(31日)滿月,這座城市有哪些變化,大家適應了嗎?
在青浦區康浦景庭小區,原來這里的戶籍居民思想仍停留在“個人自掃門前雪”的生活狀態,外來人口則普遍流動性較大,小區居民整體參與社區事務的積極性不高。
去年9月份,康浦景庭小區開始垃圾分類試點,小區組織了20多位志愿者組成“365環保衛士服務隊”,幫助和勸導居民分類投放垃圾。小區物業公司經理陳春華介紹,現在,小區居民分類投放準確率達到90%以上,垃圾減少了約四分之一。
幾天前,上海今年二季度各區以及各街鎮垃圾分類實效綜合評測成績單公布,按照綜合指數,崇明、長寧、徐匯、虹口和奉賢五區綜合排名居前五位。成績單引發市民熱議,不少人提出疑問,評測的依據是什么?對此,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給出了解釋,各街鎮中居住區達標占比80%及以上的為優,少于30%的為差。
上海市綠化市容局環衛管理處副處長齊玉梅表示:“崇明2018年就全面開始垃圾分類工作,今年也在持續發力。浦東新區和金山在垃圾桶配置、分類駁運體系包括收運體系建設到去年年底是最慢的,從1-3月份統計情況來看,也是這樣。體系不建,怎么讓居民參與到垃圾分類這件事情中來?”
此外,如果四分類桶配置不到位或者沒有任何形式的宣傳告知,將被一票否決。垃圾桶配置不到位,同樣還會收到城管的處罰,上海城管執法部門依法查處的各類生活垃圾分類案件中沒有設置分類容器案件占比最高,其次為沒有分類投放案件。
從7月1日開始,上海外賣將不主動提供一次性筷子、刀叉等餐具。這些政策對上海的外賣市場已經產生了影響。
餓了么公關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上海垃圾分類新規實施近一個月以來,上海地區餓了么平臺上無需餐具的環保訂單呈現飛速增長。“自7月1日至7月30日,上海無需餐具訂單環比6月同期增長達到了471%。在上海各個行政區中,無需餐具訂單量最高的浦東新區,無需餐具的訂單占比達22%。這一個月來,無需餐具訂單增速最快的是寶山區,增幅達579%。”
也就是說,在浦東新區每5個叫外賣的用戶中就有一個選擇不要餐具。一般來講,外賣中的殘余垃圾需要倒入濕垃圾,再把外賣盒倒入干垃圾。許多用戶為了方便垃圾分類,在叫外賣的時候都會備注一下。“比如,他們在點珍珠奶茶的時候,就會說只要10顆珍珠,多了也吃不掉,還要進行垃圾分類;有的點燒烤的用戶就會說,‘我不要簽子,你幫我把金針菇、土豆片和羊肉都放到茄子的盒子里就可以了。’”外賣平臺工作人員介紹。
業內人士認為,《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也讓消費者意識到要從源頭為外賣“瘦身”。外賣平臺可聯合商家,在消費者點餐時就告訴其不同食材和餐具分別屬于哪種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