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廣州9月11日消息(記者官文清 見習記者徐鋇兒 實習記者蔡瀅琿)近年來,廣東在衛生健康領域大力推動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著力發展衛生健康新質生產力,為守護人民健康、服務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能。
9月10日上午,廣東舉行“廣東衛生健康新質生產力”中山眼科中心專場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主任、醫院院長林浩添介紹中山眼科中心聚焦新質生產力賦能醫療有關情況和成效。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主任、醫院院長林浩添(央廣網發 主辦方供圖)
研發醫療新科技 突破眼病防治瓶頸
林浩添表示,近年來,中山眼科中心以“臨床出題、創新破題”為導向,在眼病防治領域持續突破。在疑難診療上,2016年用干細胞技術實現嬰幼兒先天性白內障晶狀體再生,成果入選“全球醫學八大突破進展”。首批患兒術后隨訪近10年,遠期視力達標率比傳統手術高30%,中遠期并發癥降30%以上。
醫療創新成果展(央廣網發 實習記者蔡瀅琿 攝)
在新藥研發方面,針對早期白內障研發全球首個可逆轉眼藥水,能抑制晶狀體蛋白變性,延緩甚至能夠逆轉白內障的進展;針對青光眼患者自主研發了新型抗青光眼新藥,打破國際壟斷,兩款新藥均進入臨床試驗,未來有望平價惠及患者。
在成果轉化方面,中山眼科中心發現每天40分鐘戶外活動可降1/4青少年近視風險,方案入全球指南;創“笑的訓練”治干眼癥,無藥無副作用;優化視網膜母細胞瘤化療方案,療程減半且保生存率,減輕患者負擔。
首創眼病智能診療體系 讓眼健康服務觸手可及
在發布會上,林浩添指出,“看病遠、看病難”仍是民眾關切的重點問題,尤其在偏遠地區,諸多眼病因診治不及時導致視力永久受損。為此,中山眼科中心早在十幾年前便布局眼科醫學人工智能領域,以技術創新打通眼病診療“最后一公里”。
林浩添介紹稱,團隊研發的5G智能眼科巡診車,不僅是移動檢查平臺,更堪稱“上門服務的移動眼科醫院”,可完成絕大多數基礎眼科檢查,將三甲醫院“專家級”服務送到百姓家門口。
在AI技術應用上,自主研發的白內障人工智能云平臺,30秒內即可完成初診,準確率超97%;依托國產算力打造的眼科大模型數字醫生,幾分鐘內就能采集患者體征與視力信息、精準判斷病情,效率遠超傳統診療模式;針對嬰幼兒無法表達的診療痛點,研發的嬰幼兒視功能智能篩查技術,已入駐廣東省衛健委小程序,落地醫院、社區、居家等12類場景,覆蓋廣東、北京、湖北、新疆等地,累計服務超1.6萬名嬰幼兒,讓偏遠地區眼病篩診覆蓋率從0提升至83%,助力眼病早發現、早干預。
眼科手術機器人(央廣網發 實習記者蔡瀅琿 攝)
為科學防控兒童近視,團隊結合“校園綠化環境與近視發生進展密切相關”的研究發現,推出“愛眼地圖”手機應用,可智能推薦附近優質戶外活動場所,讓“帶孩子戶外護眼”更便捷科學。
林浩添指出,從算法研發到系統集成,從臨床驗證到規模化的應用,經過持續地深耕,中山眼科中心逐步構建起覆蓋篩查、診斷、轉診和管理的智能醫療體系。通過人工智能,讓優質的眼健康服務突破時空的限制,真正走進基層、走向群眾身邊。
打造中國巡診名片 讓光明成果惠及全球
林浩添表示,在守護國內百姓眼健康的同時,中山眼科中心積極踐行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推動中國眼健康方案走向世界。通過“光明行”援外醫療項目,團隊將智能診療系統帶到馬爾代夫等“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讓當地居民足不出國就能享受中國專家級的智能遠程服務。
9月3日,中山大學國際眼科醫學中心新疆分中心正式揭牌,未來將重點推動眼科人工智能、5G遠程診療等新質生產力在邊疆地區及中亞友好醫院落地轉化,進一步拓寬技術服務半徑。
林浩添指出,展望未來,中心將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全力打造惠及全球的中國巡診品牌,推廣可復制的人工智能眼健康模式,助力眼病實現“早篩、早診、早治”;研發推廣智能家居眼健康監測設備,延伸居家眼健康管理鏈條;構建“空天地海”一體化移動醫療體系——空中打造國產眼科飛行醫院,天上依托衛星遙感賦能眼病防控,地面通過慧眼移動醫院下沉優質醫療資源,海上建設科考船載手術艙,最終形成覆蓋國內城鄉、貫穿“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陸海空一體化眼健康服務網絡。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