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廣州9月7日消息(記者官文清 實習記者徐鋇兒)隨著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和殘特奧會的臨近,“激情全運會,活力大灣區”的氛圍日益濃厚。由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廣州賽區執委會新聞廣電宣傳部主辦的“我是全運播音員”活動,正成為高校學子展現專業風采、傳遞體育精神的重要平臺。

活動海報(央廣網發 主辦方制)

廣州應用科技學院(以下簡稱“廣應科”)積極投身此次體育盛事籌備,作為主動參與的民辦高校代表,從學校統籌到院系聯動再到學生參與,全鏈條發力,不僅為活動注入強勁動能,更以實踐育人彰顯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

廣州應用科技學院播音專業分享大會(央廣網發 廣州應用科技學院供圖)

校院協同發力 全鏈條保障賽事參與

“全運會是國家級高規格賽事,其播音員選拔標準與行業前沿需求緊密對接,正是學生實現從課堂學習到實戰演練跨越的優質平臺。”廣應科黨委書記陳光團在談及學校參與活動的初心時表示。自活動啟動以來,廣應科將其作為深化專業教學改革、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契機,迅速構建起“學校統籌+院系落地”的組織體系——在文學與傳媒學院開展專題宣講,以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為核心參賽群體,同時鼓勵全校感興趣的學生積極嘗試,最大限度激發師生參與熱情。

廣州應用科技學院黨委書記陳光團(央廣網發 廣州應用科技學院供圖)

為幫助學生以最佳狀態備賽,學校組建了由播音主持專業教師構成的專項指導團隊,提供“全流程、定制化”支持。從比賽稿件的撰寫優化、參賽作品的內容打磨,到錄制環節的鏡頭表現、語言節奏把控,教師們通過小組輔導、一對一溝通、模擬錄制反饋等方式,逐環節幫學生解決問題。“我們不僅希望學生能在比賽中取得好成績,更期待他們能在實戰中錘煉專業本領,真正實現‘學以致用、用以促學’。”陳光團補充道,這一舉措也與學校“適者大成”的理念、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目標高度契合。

在陳光團看來,“我是全運播音員”這類實踐機會,能為學生帶來多維度的長遠成長價值。從能力提升維度,賽事備賽與參與過程能集中錘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臨場應變和跨領域協作能力,這些正是未來職場競爭與人生發展的核心優勢;從認知拓展維度,國家級賽事平臺的沉浸式體驗,能打破課堂學習的邊界,極大拓展學生的行業視野和社會認知,讓他們在親身參與中理解學校“適者大成”的核心理念,真正實現從“校園人”到“社會參與者”的認知轉變。這種實踐育人模式,與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深度契合——廣應科不僅注重通過課堂教學夯實學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更依托產教融合項目深化實戰能力培養,讓學生在真實項目中積累經驗,成為兼具專業能力與社會責任感的應用型人才。

專業教學融實踐 傳媒特色賦能全運播報

作為承載學校傳媒類專業教學與實踐的核心院系,廣應科文學與傳媒學院將“我是全運播音員”活動視為專業教學的“生動延伸”。據學院黨委書記、院長趙金鐘介紹,學院播音主持、新聞學專業始終以“實踐為核心,對標行業需求”為辦學特色,依托虛擬演播廳、實景演播廳、錄音棚及新聲工作室等平臺,為學生打造“沉浸式”實踐教學環境;同時,由深耕媒體行業的一線從業者、資深教授與海內外高學歷青年教師組成的立體化師資團隊,確保教學兼具專業性與實用性。

文學與傳媒學院黨委書記院長趙金鐘(央廣網發 廣州應用科技學院供圖)

在本次活動備賽過程中,文學與傳媒學院教師王海龍結合全運會賽事需求,針對性開展體育解說技巧、全運主題稿件撰寫等專項教學,以行業播音員標準打磨學生作品。“我們經常組織學生參與大廣賽等權威賽事,對接主流媒體實踐資源,就是為了讓學生提前適應行業節奏。”趙金鐘表示,此類高水平實踐活動能幫助學生深化理論認知、提升核心競爭力,更能積累行業人脈資源,為未來從“校園人”向“行業人”轉變奠定基礎。

賽事籌備培訓(央廣網發 廣州應用科技學院供圖)

學子逐夢展風采 青春聲音傳遞體育精神

“學校承辦了十五運會的部分賽事,我被播音員沉穩又富有感染力的聲音打動,那一刻就想:如果能以這樣的身份參與全運,該多有意義。”談及報名契機,廣應科2024級播音專業學生張宇星眼中滿是期待。抱著“挑戰自我、傳遞體育精神”的目標,她選擇以杭州亞運會游泳賽事解說作為初賽作品,通過雙屏聯動形式,生動還原潘展樂、王浩宇兩位中國選手在賽場沖刺的精彩瞬間。

2024級播音專業學生張宇星(央廣網發 廣州應用科技學院供圖)

備賽過程中,卡殼、情緒把握不準等問題曾讓張宇星困擾,但她通過“拆稿分段打磨+鏡面反復練習”的方式不斷調整,更在指導教師王海龍的幫助下逐步突破瓶頸。

活動賽事培訓(央廣網發 廣州應用科技學院供圖)

“無論結果如何,能將課堂所學用于全運相關實踐,近距離感受賽事氛圍,這段經歷已經足夠珍貴。”張宇星的心聲,正是廣應科眾多參賽學子的縮影——他們以青春之聲為筆,在全運籌備的畫卷上書寫著屬于當代大學生的責任與擔當。

勇擔高校社會責任 持續助力體育強國建設

值得一提的是,除“我是全運播音員”活動外,廣應科在十五運會籌備中已留下諸多亮眼印記:作為國內民辦高校中唯一承接十五運會賽事的單位,成功舉辦群眾比賽毽球項目決賽;組建500余人賽會志愿者團隊,服務體操、毽球、足球等賽事;更深度參與共建廣東省毽球隊,助力隊伍包攬該項目6枚金牌,實現“金牌留粵”。

在陳光團看來,高校在助力大型體育賽事、推動體育文化發展中,肩負著不可替代的社會責任。作為人才培養和文化傳承的高地,廣應科始終認為體育是塑造青年學子健全人格、奮斗精神和家國情懷的重要途徑。在參與十五運會籌備過程中,學校不僅為賽事提供專業人才與智力支持,更創新性地將賽事服務轉化為一堂生動的“大思政課”,最終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

面向未來,廣應科將繼續堅守這一育人初心,學校計劃進一步完善產學研協同機制,推動傳媒、體育等相關學科交叉融合,強化體育科技、體育文化等領域的學科建設;同時,持續引導師生將學術研究與社會服務相結合,把論文寫在服務社會一線,培養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貢獻高校的教育力量與實踐力量。

【報名須知】

本活動以廣州地區為主,不限地區,廣州以外城市的大中小學生也可報名參加。根據參賽對象學段分為萌新組(小學1—3年級)、小學組(小學4—6年級)、中學組(初中、高中階段學生)、大學組(高校在校學生)。

選手需以郵件方式填寫個人基本信息,并附一段播音展示視頻,發送至指定郵箱cnrgd@cnr.cn。

郵件及視頻標題格式均為:姓名+組別+學校。

郵件內容包括:

自我介紹:以word或wps等文本形式提供。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姓名、性別、年齡、報名組別、學校、聯系電話、聯系地址、身份證號碼、個人特長、個人最感興趣的運動項目。

作品簡介:以文本形式提供。

展示視頻:題材不限,時長不超過60秒,大小不超過50M,格式統一為MP4。作品需滿足普通話標準、語音規范、聲音洪亮、口齒清楚、語言流暢、感情真摯;準確把握作品基調,完整流暢展現內容,富有舞臺感染力與表現力;可借助音樂、服裝、道具等手段融合呈現誦讀內容。

【特別提醒】

部分報名郵件此前未在自我介紹中填寫“個人最感興趣的運動項目”,建議補充該內容后重新發送報名郵件。

部分報名郵件的“自我介紹”未采用文本格式;部分展示視頻非MP4格式,建議統一格式后重新發送報名郵件。

【咨詢電話】

(020)83515339(工作時間)

編輯:鄭少純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