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汕頭市司馬浦鎮的鄉村振興戰場上,一支由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微生物學、園藝學、農學等多領域專家組成的農村科技特派員團隊正書寫鄉村振興新篇章。他們打破學科壁壘,憑多領域學科交叉優勢,在鞏固當地水稻主導產業的基礎上,為司馬浦鎮開辟出產業發展新賽道,以跨界融合之力,激活鄉村產業活力。
農村科技特派員團隊調查現場
技術跨界:微生物科技重塑口腔產業
特派員團隊的負責人、廣東省農科院農業生物基因研究中心微生物專家董博博士,始終關注司馬浦鎮的支柱產業——口腔用品制造業。他深知,傳統產業要實現突破,必須依靠科技賦能。依托“百千萬工程”專項經費支持,董博博士帶領團隊深入當地口腔用品企業。針對企業在抑菌材料研發上的技術瓶頸,團隊將多年研究的“抗菌代謝物技術”成功落地轉化:一方面,協助企業建立口腔產業專項檢測技術體系,精準把控原材料及成品的抑菌性能;另一方面,指導企業利用抗菌代謝物研發新型抑菌口腔護理材料,推出的抑菌牙膏、漱口水等產品,抑菌效果較傳統產品提升30%,不僅贏得了市場青睞,更讓司馬浦鎮的口腔用品制造業擺脫了“低端加工”的標簽,邁向“科技智造”的新階段。
景觀賦能:花木經濟激活農旅融合
團隊成員、廣東省農科院環境園藝研究所專家黃丹,則立足司馬浦鎮的本土自然優勢,以“一鎮一景”為目標,為當地規劃鄉村景觀升級與農旅融合發展藍圖。在景觀樹種選擇上,黃丹團隊經過多次土壤檢測與氣候適應性分析,引進櫻花、黃花風鈴木等適生景觀樹種,精心設計貫穿鎮域的生態廊道,讓鄉村四季有景、步步皆畫。針對當地雨季多雨導致景觀樹爛根的痛點,團隊實地勘察后,提出“明溝排水+暗管導流”的排水系統改良方案,親自指導施工隊改造土壤排水結構,經過改良,景觀樹成活率較之前提高40%,曾經的“爛根難題”成為歷史。
值得一提的是,特派員團隊并未止步于景觀打造,而是進一步推動“花木景觀+特色農業+文旅”的深度融合。他們結合司馬浦鎮的農業特色,引導農戶擴大珍珠馬鈴薯、香芋南瓜等高顏值、高價值特色作物的種植面積,同時策劃“鄉村農事研學”“田園觀光采摘”等主題課程與旅游路線,將景觀廊道與特色作物種植基地串聯成線。每到周末與節假日,大批游客走進司馬浦鎮,賞花木美景、采特色蔬果、學農事知識,農旅產值較往年新增300萬元,農戶的“錢袋子”實實在在鼓了起來。
長效幫扶:扎根三年守初心惠民生
三載躬耕,科技特派員團隊始終扎根司馬浦鎮振興一線,建立起“調研—規劃—實施—反饋”的長效幫扶閉環機制:累計走訪13個行政村、6大社區,走遍田間地頭、企業車間,精準診斷土壤肥力、氣候影響、產銷對接等各類發展瓶頸;積極對接省農科院的資源優勢,為當地引進高附加值作7類,通過技術指導與市場對接,帶動合作社年增收15%;團隊中的本土專家張建林、南澳籍專家黃丹,憑借熟悉當地情況的地緣優勢,實現服務響應“零時差”,農戶有技術難題、企業有發展困惑,一個電話、一條消息,專家便能第一時間到場解決。
這支由微生物學家、水稻育種專家、園藝設計師組成的農村科技特派員“跨界團隊”,用科技的力量為司馬浦鎮帶來了看得見的變化:水稻增產超27%、化肥農藥使用量雙減超6%、農旅產值大幅提升。未來,團隊將繼續深化“口腔技術轉化”“稻米品牌升級”“鄉村景觀IP打造”三大工程,為“百千萬工程”注入可持續的科技基因,讓司馬浦鎮的鄉村振興之路越走越寬廣。(來源:廣東省農業科學院)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