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高碑店7月7日消息(記者王藝霖 見習記者禹云飛)凌晨4點,首衡高碑店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燈火通明。商戶們忙碌地卸貨、分揀、打包,滿載新鮮蔬果的貨車川流不息……在這個充滿煙火氣的交易市場背后,不僅跳動著鮮活的交易脈搏,更鐫刻著一家企業“民以食為首、持之以‘衡’” 的文化基因。

在“逐利潮”中堅守“民生初心”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

走進首衡高碑店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食品安全檢測中心,幾名檢測員正在忙碌著。前處理室中,純水機、超聲波清洗機、回旋振蕩器等先進設備一應俱全。同時,前處理室還配備了3個操作臺,45分鐘左右即可制樣237個。

“對于檢測不合格的產品,我們會第一時間通知負責人禁止貨物進入市場!笔称钒踩珯z測中心負責人說,“這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責任,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問題,直接關系到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安全檢測(央廣網發 張洋 攝)

據介紹,首衡市場在商品入場環節應用了高效準確的檢測方案,對不合格產品實行“一票否決”,堅決不允許其進入園區。通過這一系列措施,市場農殘快檢檢測合格率將控制在99.9%以上,為消費者筑起了一道堅實的食品安全防線。

目前,在首衡高碑店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形成了一套涵蓋車輛進場證明上傳、停車入位、品類數據等信息在內的可視化智慧管理系統,打通從產地到市場再到銷售終端的“全鏈條”,實現市場自身運營平臺與食用農產品數字化監管平臺的數據互聯,有效保障了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

在食品安全保障基礎上,首衡集團始終不忘民生初心,全力做好民生保供,成為守護首都北京等特大城市運行安全和億萬百姓餐桌安全的“綠色護城河”。

2020年至2022三年間,首衡高碑店市場累計為京津冀地區輸送應急保供農產品875余萬噸,托穩了整個京津冀的“菜籃子”“果盤子”“肉案子”。

首衡特大城市應急物資中轉站(央廣網發 張衛軍 攝)

2024年底,首衡集團投資新建了特大城市應急物資中轉站項目,通過“平急兩用”的運營模式,確保京津冀地區全體居民7天以上應急生活物資充足供應、價格穩定。一期園區已于2024年12月12日正式啟動運營,吸引了近3000家商戶入駐。

此外,首衡集團也在全國布局多個市場。貴州省榕江縣遭遇降雨時,其發揮全國布局的區位優勢,火速從距離災區最近的市場永州首衡城調配所需物資,快速運達災區。

在“快時代”里深耕“慢產業”

在首衡,“十年磨一劍” 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

“農批行業投入大、周期長、利潤非暴利,需長期沉淀。新建成的農批市場通常需要5至8年才能實現系統化、規模化地運營。”農批專家馬增俊感慨道,“董事長米亞林作為首衡集團的管理者,堅持帶領首衡做‘難而正確的事’!

這幾年,首衡集團不斷深耕供應鏈,在上游與產地建立聯系,深度整合上下游產業資源,優化供應鏈體系,讓全世界最優質的貨源聚集在首衡。在下游與全國商超建立深層次、多渠道對接,為經銷商拓寬銷售路徑。同時,補齊凍品業態,如今,首衡智慧冷鏈二期冷庫主體結構正式封頂,該項目總投資10.08億元,冷庫容量達20萬噸,它將配備先進的技術與完善的設施,成為京津冀地區技術最先進、應急保供能力最強、智能化水平最高,集物資保供+智慧冷鏈多功能于一體的永久性應急農產品倉儲平臺。

首衡智慧冷鏈物流園(央廣網發 張洋 攝)

除此之外,首衡不斷完善產業鏈,不僅啟動了京津冀預制菜產業園、預制菜展銷體驗中心,也開始探索農產品電商建設。京津冀預制菜產業園是保定北部首個中央廚房預制菜加工產業園,也是京津冀預制菜面向北方市場的橋頭堡。

目前,首衡高碑店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共有8700余家經銷商和企業入駐經營,經營品類多達400余種,輻射范圍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等13個省市,輻射人口近4億。2024年園區實現果蔬交易量1910萬噸,連續三年位居中國農批市場百強排名第一,在“保民生、興產業、活經濟、帶就業、富百姓”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首衡集團黨委書記、總裁魏樹儉表示,未來,首衡集團將持續延伸產業鏈,完善供應鏈,提升價值鏈,全力打造一個融合“現代食品商貿物流、食品產業加工、進出口跨境貿易、生鮮電商孵化、國際專業會展、食品文化創意”六位功能于一體的萬億級現代食品商貿物流產業集群。

在謀發展中展“首衡擔當”

早上七點半,孝感首衡城商戶張學友準時發動貨車,沿著孝武大道奔赴他的東西湖辛安渡蔬菜基地。

“既然能賣菜,為何不能自己種?”曾經的張學友,在武漢從事蔬菜批發生意,盡管生意穩定,卻始終處于產業鏈被動位置。2023年11月,孝感首衡城開業,他果斷租下6個檔口,并將目光投向東西湖區,與農戶合作共建近千畝蔬菜基地,專門種植時令葉菜,開啟從代賣到自產自銷的轉型之路,“從被動接貨到主動掌控,品質、供應與利潤都有了保障!

孝感首衡城(央廣網發 李晶磊 攝)

農戶王騎說:“以前四處奔波賣菜,收入不穩定。現在只管種植,把品質搞好,不愁銷路!睆垖W友的基地像一臺“鄉村振興引擎”,四季輪作的種植模式創造了穩定就業崗位,而“基地+農戶”的合作模式更激活了周邊土地的潛力。

“首衡集團已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馬增俊稱,在他看來,鄉村振興的關鍵就是在于在當地要有產業經濟,為農民創造本地就業機會,將農產品產業化。

據悉,首衡集團已帶動全國種植面積530多萬畝,產量近1200萬噸,覆蓋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的近2000個農業縣。其中,首衡高碑店園區的成功運營,輻射帶動河北種植基地150余萬畝,直接帶動10萬人就業,增加周邊鄉鎮居民年收入超過10萬元,真正創新出一條“以產興城,以城帶產,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的發展新路徑。

安外爾·伊敏是首衡高碑店市場河北鑫佳羅果品公司的負責人,他的另一個身份,是首衡商戶愛心聯盟的發起人之一。

家住高碑店辛立莊鎮的女孩兒優優,正是愛心聯盟的受益者之一。三年前,優優中考在即,成績優異的她卻對即將開始的高中生活煩惱不已。母親腿腳不便,需要家人照顧,父親因舊疾無法正常工作,只能接一些零散活兒維持生計,這個困難的家庭難以支持她追逐求學的夢想。愛心聯盟得知他們的困難情況后,與優優取得聯系,及時為她雪中送炭。如今三年過去,優優順利高中畢業并參加了高考,即將踏進大學校門,迎來更加精彩的人生。

三年來,愛心聯盟的腳步幾乎走過了高碑店市的每一個角落,高碑店1100多個貧困戶中,愛心聯盟走訪了770多戶,并根據“一戶一檔”的原則建立了詳細的資料庫。他們的捐助對象也超出了學生群體,包括退休老黨員、敬老院、殘疾人群體,都得到了他們的幫助。

高碑店市委社會工作部部長李金鳳表示,“首衡集團已經成為高碑店市履行政治責任、經濟責任、社會責任的民營企業模范。”

從質檢燈下的凌晨堅守到冷鏈庫里的科技光芒,從田間地頭的十年之約到應急保供的星夜兼程,首衡集團用十年的實踐證明:真正的企業文化,從來不是墻上的標語,而是刻進骨子里的行動自覺;真正的民生守護,從來不是口號式的承諾,而是把“民以食為首”的初心化作每日的堅守,將“‘衡’以致遠”的信念注入每個細節。

編輯:李瑤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