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千年古城煥新顏,人民至上譜新篇。
作為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中的重要節點城市,近年來,河北省保定市始終將人民至上的理念融入城市治理、民生改善與高質量發展的每一項具體實踐中,以系統思維擘畫“新顏值、新消費、新產業”三大路徑,加快建設現代化品質生活之城,讓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為深入挖掘保定市城市建設的創新實踐,央廣網特別策劃《“新新”向榮·保定答卷》系列報道,記者深入保定各領域,通過“人民城市”“新顏值”“新消費”“新產業”“金名片”五大維度,感受一座人民之城、品質之城的溫度與情懷。
央廣網保定9月6日消息 晨光初綻,黃花溝畔,汽笛聲打破了一夜的沉寂,濱水步道上不時有晨跑的人們經過,遠處銹紅色的塔吊剪影斜倚天際,老廠房改造的藝術空間靜靜佇立……作為千年古城、京畿重地,如今的保定已然成為一座更加現代化的品質生活之城。
今年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對新時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做出新的部署。近年來,保定市委、市政府深入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將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轉化為生動實踐,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正重塑城市基因,書寫著中國式現代化城市建設的保定篇章。
保定蓮池區黃花溝公園(央廣網發 保定市國控城市運營服務集團有限公司供圖)
問計 問需于民
將民意 民智融入城市治理
當城管隊員化身“社區管家”,當執法力量下沉到百姓身邊,一場關乎城市溫度與治理精度的雙向奔赴正在保定蓮池區上演。
今年4月,蓮池區王家樓社區居民反映地下污水管道雨天時污水外溢,嚴重影響生活與出行。“執法局的工作人員到來之后,當即聯系上了市排水部門,施工人員和疏通車很快就來到現場把問題就解決了。”社區居民告訴記者。
人民群眾是城市建設和發展的主體力量,是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動力源泉。做好城市建設與治理,問計于民、問需于民至關重要。
每天上午,涿州市雙塔街道永濟秀園小區老年活動中心都熱鬧非凡,乒乓球、羽毛球、臺球比賽場地周邊常常圍滿觀眾。
永濟秀園小區活動中心(央廣網發 涿州融媒體中心供圖)
兩年前,這里還是浸泡在洪水淤泥中的廢棄地,如今廢棄的鍋爐房區成了集活動中心和便民食堂于一體的小區新地標。
2023年夏,涿州市遭遇特大洪澇災害,永濟秀園小區139戶居民受災,鍋爐房區域污泥淤積,建筑垃圾堆積。
2024年開春,涿州市正式啟動對永濟秀園小區的全面改造提升。垃圾清運、管網重鋪、墻體保溫、道路硬化、綠植補種……一系列基礎工程項目有序推進。
更讓居民感到溫暖的,是政府部門傾聽民意、回應民需的那份心。
精心準備的征求意見表被分發到小區居民手里,表上列了40多個問題。在收回率超80%的問卷中,“修建健身場”的呼聲最高,廢棄鍋爐房的命運由此改變。
“改造,就要改到居民心坎上。”涿州市住建局老舊小區改造工作負責人孫立說。
架起與居民溝通的橋梁,用實際行動書寫“人民城市”的生動答卷。多年來,保定市委、市政府始終從群眾的角度出發,以人民受益和人民滿意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各項工作真正辦到了群眾的心坎上,贏得了群眾的認可和支持。
大力推進城市更新
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
曾經,設施老舊、環境臟亂、服務落后的城中村在保定大量存在。住上新房子、享受新生活,是群眾樸素而強烈的愿望。
保定堅持人民至上、順應群眾愿望。今年,蓮池區中馬池安置區、南劉各莊村安置區的幾棟安置樓房陸續交付,昔日城中村變身為高樓整齊、道路整潔的現代化社區。
同時,利用盤活的土地資源,保定市統籌推進安置區周邊市政配套設施和功能性配套建設,截至目前,共建設782棟新住宅樓和70座鄰里中心、17所中小學校和58所幼兒園,建成各類市場85個,打造15分鐘、10分鐘、5分鐘生活圈。此外,配建道路142條,以及一大批街角公園、社區公園、城市綠地。
“現在走出家門300米就有公園,吃完晚飯散步成了新習慣。”在蓮池區冠軍園遛彎的市民趙喜林一臉幸福地說。
據了解,保定市自2020年8月,啟動規模較大的城中村改造,共涉及3.6萬戶、13.5萬人,成為城市升級、有機更新的發展工程、民生工程、幸福工程。
空間“升級”,為區域發展提供了新增量。
環城水系配建的兒童游樂場(央廣網發 保定市國控城市運營服務集團有限公司供圖)
利用騰退的土地,保定市推進建設環城水系、國際醫療基地、文體新城等一大批重點項目,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讓居民生活品質、區域發展能級實現“雙躍升”。
如今,在蓮池區環城水系配建的籃球場、足球場、兒童游樂場等全民運動場地以及帳篷營地、露天影院等戶外休閑場地,每逢傍晚時分和節假日,到處人頭攢動、熱鬧非凡。
“環城水系以建設開放共享的環城公園帶為理念,梳理沿線資源并兼顧市民多元化需求,將71公里水岸線打造成市民共享的后花園、家門口的運動場、展示保定文化的城市會客廳。”保定市國控城市運營服務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劉軍偉介紹。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更高品質生活的追求,在一件件民生工程中變成現實。
“高效辦成一件事”
為人民提供更優質、便捷的生活
群眾每天的吃用住行,一刻都離不開城市管理和服務。政務服務是人民至上的一面鏡子,直接反映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今年4月初,保定沛早箱包制造有限公司從白溝新城遷移到高碑店市。搬遷之前,該公司工作人員楊先生曾來到高碑店市政務服務中心辦理企業遷移業務。
說起整個遷移過程,楊先生用了“高效、便捷”兩個關鍵詞來評價。“以前辦理企業遷移,是‘三步走’,還得兩地往返跑,費時又費力。現在直接在網上提交相關材料,不到2個工作日辦完了。”在這個過程中,楊先生感觸最深的是高碑店市行政審批的高效率。
高碑店市政務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協助楊先生辦理業務(央廣網見習記者 李瑤 攝)
這是保定各市、縣深入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的一個縮影。以前需要輾轉多個窗口的“馬拉松”業務,如今已成為高效快捷的便民利企服務。
除了政務服務窗口的高效、便捷,一條市民服務熱線,也讓群眾的急難愁盼有處說、有人管。
今年2月3日,在淶源白石山景區,著急下山趕車,卻等不上接駁車的天津游客張薇很快坐上了車。“投訴不到10分鐘,就有工作人員聯系我,給出解決辦法,這效率真高!”春節期間,保定市建立的假日涉旅投訴快速處置機制,受到如張薇等游客的贊譽。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記者從保定市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了解到,截至6月底,該熱線累計受理群眾訴求1192160件,同比上升6.31%,其中轉辦417577件,持續推動服務質效全面提升。
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城市不僅要有高度,更要有溫度。人民城市建設,必須著力于以文化人,厚植人民城市文化品格。
博物館是為群眾提供文化供給的重要載體,其數量和質量也是衡量一座城市社會文明程度和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
近年來,保定持續加快“博物館之城”建設,以“增量”與“提質”并舉為目標,通過新建一批場館、提升一批場館、實施一批項目、舉辦一批展覽等方式,不斷加快“博物館之城”建設,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2021年,保定在全國博物館信息系統中備案僅23家,如今,保定市備案博物館已達100家。
市民參觀恐龍展廳(央廣網發 中國古動物館保定自然博物館供圖)
此外,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定這片古老的土地保存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憑借原生歷史文脈與城市肌理,老城區、歷史文化街區成為游客體驗城市底蘊的“首選地”。
對于保護好城市歷史文脈,延續城市文脈,保定給出的答案是“修舊如舊”,與城市更新相結合,賦予工業遺存新的功能,并使之轉化為城市發展的新引擎。
于是,市區的D19街區變成了年輕人的潮玩基地;古蓮花池景區內開設了大講堂;蓮池區的西大街多了網紅打卡點;高碑店的北庫小鎮成為文藝青年聚集地……
古老的城市重新變得鮮活,共享開放的空間不但滿足了人民群眾的休閑娛樂生活,更進階為人民精神世界的家園。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
從居住環境的改善,到心靈家園的棲居;從城市高效的治理到人民群眾辦事效率的提升;從歷史文脈的傳承,到詩與遠方的精神升華……保定城市飛速發展之中,始終以民為本,不離初心,并以生動實踐昭示:人民城市,不僅是空間的重構,更是文明的升華;不僅是當下的安居,更是未來的期許。
監制:張繼航
采制:李瑤 禹云飛 王藝霖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