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唐山9月12日消息(記者王藝霖 見習記者李瑤)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卻瓣瓣同心。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重大國家戰略自實施以來,已歷經十一載砥礪奮進,步入全方位、高質量縱深推進的嶄新階段。
金秋之際,京津冀大地創新熱潮澎湃,協同發展成果斐然:雄安新區如春筍拔節,吸引人才匯聚;廊坊算力領先,服務全國;鋼鐵重鎮唐山成功轉型,開啟 “智” 造時代。“跟隨‘協同發展譜新篇’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同來自三地的記者一起深入產業前沿、創新一線,來探尋京津冀協同發展背后的強大動力,我感受到了多年來三地協同的卓越成就與無限活力 。”來自北京的記者韓保林說。
一“數”鏈三地
澆筑協同創新“硬支撐”
高空俯瞰位于廊坊的京津冀大數據創新應用中心,外形猶如一艘“乘風破浪、勇立潮頭”的巨輪。站在該建筑頂層向西北方向望去,北京的輪廓時隱時現。
數據從這里傳到北京,只需2-3毫秒。眨個眼的工夫,就能跑好幾個來回。在這里,數字基礎設施正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隱形橋梁”。
近日發布的《2025綜合算力指數》顯示,河北綜合算力指數保持全國第一。這份亮眼的成績單,既是對河北數字基建領域超前布局的成果檢驗,更勾勒出因地制宜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河北路徑。
河北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展廳(央廣網見習記者 李瑤 攝)
此刻,在位于廊坊的河北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機房里,一排排指示燈隨著服務器的高速運行不斷閃爍,正在以每秒近10億億次的速度進行著海量數據計算,算力服務直通全國。
近年來,不少京津的科技企業落戶廊坊,他們看重的,除了本地強大的算力資源,還有廊坊在河北省率先推出的“算力券”優惠政策,這對企業降低研發成本,縮短研發周期提供了充足的算力支持。
“我們與北京交通大學合作的‘天佑大模型’,通過AI檢測軌道缺陷,可以提升運維效率。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服務京津冀乃至全國的超百家企業。”河北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總經理趙紫銅介紹。
作為數字時代的核心資源,算力不止賦能千行百業,更方便了百姓的生活。在雄安新區,算力的秘密就藏在“城市大腦”——雄安城市計算中心里。
今年4月,雄安云網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劉鑫從北京來到雄安工作。初到雄安,他就感受到了這個“大腦”的智慧便捷之處,“在雄安去許多小區的地下車庫停車,都可以非常自如地進出,不需要人工去值守盤查,大腦就可以收集車輛訪問數據進行控制”。
此外,劉鑫還拿“城市大腦”中的“多表集抄”系統來舉例,介紹其不僅能為新區居民的水氣熱表具提供遠程自動抄表、繳費服務,還能實時監測居民的用水、用電、用氣等數據,通過智能算法進行精準分析。“比如獨居老人長時間沒有用水數據,會第一時間自動報警,并直接通知社區工作人員,電話詢問或是上門查看,避免獨居老人發生意外無人知曉的情況。”他說。
一“鏈”串三地
激活協同發展“新動能”
機器人、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是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六鏈五群”的重要鏈條,近年來,三地在該領域的產業協同不斷深入。
在唐山高新區中信重工開誠智能有限公司展廳,記者看到,一支機器人“天團”震撼亮相:消防滅火機器人,消防水炮最大流量每秒80升,射程可達85米,相當于8名消防員在滅火工作;煤礦作業機器人,能夠代替井下工人執行巡檢、噴漿、異物分揀等多類型任務……
特種機器人是京津冀協同的鏈條里,很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一個產物。中信重工開誠智能的幾款特種機器人,就是北京研發與唐山制造的“協同結晶”。
中信重工開誠智能研發的特種機器人(央廣網見習記者 禹云飛 攝)
“我們的防爆智能巡檢機器人,融合了北京先進機器人感知控制規劃等智力資源、天津新能源技術、唐山制造基地目標場景適配和產品產業技術,目前已在國內外廣泛應用。”中信重工開誠智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機器人研發部經理孫寧介紹。
而在唐山,機器人的研發和生產并非明星企業的“專利”。
“對于一些采購量有限、沒有價格優勢,很難找到合作工廠的中小企業,我們的共享工廠‘一件也接單’,產品質優價廉,還能一站式解決企業在產品銷售、發貨等環節的個性化需求。”唐山百川機器人共享制造工廠廠長趙輝告訴記者。
趙輝所說的共享工廠,是唐山百川機器人共享制造工廠。在這里沒有傳統工廠的“單打獨斗”,而是匯聚了1000余名技術人才和800臺智能設備,為京津冀乃至全國的中小企業,提供從非標零件加工、樣機試制到共享倉儲物流的“一站式”服務。
“協作之花”正在開出“產業之果”。今年1至6月,全省機器人企業431家,實現營收同比增長25.0%。
與此同時,津冀300多家關鍵零部件企業進入北京汽車供應鏈,京津冀一小時汽車零部件配套圈也在日趨完善。
“這條生產線專供北京奔馳新能源汽車,平均每4秒就可以下一根線。”工藝工程師劉炎捷告訴記者,作為北京奔馳的供應商之一,廊坊萊尼線束系統有限公司擁有31條奔馳產線,年產能高達72萬臺套,成為京津汽車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記者們不禁感嘆,原來京津冀協同發展并非“宏大敘事”,而是各取所需、各展所長,讓“我的資源”成為“你的優勢”,讓“你的創新”化作“我的機遇”,最后拼出一幅熱熱鬧鬧的“發展同心圓”!
一“心”聚三地
凝聚協同發展“新力量”
從北京西山南麓到河北渤海之濱,唐山曹妃甸昔日荒涼的灘涂上,一座鋼鐵“夢工廠”迅速崛起。
AI算法接管90%以上操作,工人實現“一鍵煉鋼”;無人天車與智能倉儲系統實現鋼卷裝卸“零差錯”……在首鋼京唐鋼鐵聯合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首鋼京唐公司”)這座現代化鋼城的“基因”里,深深鐫刻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烙印。
2014年,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首鋼京唐公司迎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開啟了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之路。
“首鋼成品碼頭的區位優勢使其在服務首鋼京唐的基礎上,還可以積極承接北京順義冷軋廠、遷鋼以及社會產品的海運業務。” 在首鋼京唐運輸部成品碼頭,區域作業長石長武說。作為京津冀地區最便捷的鋼材下水物流樞紐,成品碼頭已成為河北地區鋼材下水量最大的單體碼頭,助推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首鋼京唐公司成品碼頭(央廣網記者 王藝霖 攝)
區域協同發展不只是一場地理位置的“大遷徙”,更是一次生產力的高質量“重塑”。
本次采訪中,多位將企業從北京搬遷至雄安的企業家用一段段滾燙的經歷,講述著他們與“未來之城”雙向奔赴的故事。
“兩年前剛到雄安時,總被問‘為什么是雄安?’”芯聯新科技董事長陳偉回憶,彼時,他的團隊剛從底商小廠房起步,而如今,公司已擁有3500平方米的潔凈車間和實驗室。“雄安沒有讓我們等待。這里給予我們的,不僅是真金白銀的支持,更是真情實意的托舉。”
“從北京到雄安,不僅是地理遷移,更是從‘單打獨斗’到‘生態共贏’的升維。”穩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張天揚坦言,雄安給了他們技術創新發展的沃土,這是別的地方很難提供的。作為孵化自清華大學、從北京疏解至雄安新區的科技企業,他們推出的通用數據大模型,已在多個場景超出了現有最優模型的表現。
牢牢錨定“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載地”的初心,河北多措并舉推動疏解項目高效落地。在這片熱土上,疏解人員紛至沓來,創新要素加速匯聚,高水平現代化城市新氣象撲面而來。
在結束采訪返程的路上,車窗外的風景像一幅幅流動的畫:雄安新區的技術與應用正在實現“雙向奔赴”,廊坊的數據洪流依然在奔涌不息,唐山的鋼花映得晚霞紅彤彤……而這些場景串聯起來,繪出京津冀協同發展最美的畫卷。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