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像淘米一樣為底泥“洗澡” 洪湖試驗區重現“水下森林”

8月27日,在洪湖底泥洗脫生態修復科學試驗區,野菱、野蓮、苦草、眼子菜等水生植物蓬勃生長,水體自凈能力顯著增強。(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薛婷 通訊員 陳剛 王宗平 攝)

9月10日,在洪湖張大口閘上游約1.5公里處,一片面積約5萬平方米的水域綠意盎然:鷺鳥時而展翅掠水,劃出粼粼波光;湖底水草隨碧波輕輕舒展,搖曳生姿。

這片充滿生機的水域,正是洪湖底泥洗脫生態修復科學試驗區。來自中建三局綠色產業投資有限公司的團隊,憑借創新的“底泥洗脫”技術,為試驗區底泥“洗澡”,大幅提升了試驗區水質,一片生機勃勃的“水下森林”悄然成形。

底泥洗得越干凈,種子發芽率就越高

過去,要“對付”黑臭的底泥,往往要進行清淤挖除處理,不僅挖出的污泥難以消納,更破壞了底泥的原始生境及原有的種子庫。

與傳統清淤技術不同,底泥洗脫不是簡單一清了事,而是運用離子束生物技術,把底泥中的易釋放污染物質攪拌“網捕”到船上,實現泥水分離,清水回到湖里,污染底泥泵出資源化利用。

“就像淘米一樣,將臟的‘淘米水’排出,洗干凈的‘大米’重新回到鍋底。”項目負責人王宗平介紹,底泥洗脫不僅可以精準移除底泥中的有機質、氮、磷等污染物,提升水體透明度,更大優勢在于保留了底泥中的“種子庫”,利于原生生態自然恢復。

據了解,這項技術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研發,目前已在全國14個省(直轄市)成功開展工程化應用。其中,北京涼水河底泥洗脫暨生態恢復項目榮獲2020年度水利部“大禹科技獎”。

2024年10月初,在湖北洪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支持下,中建三局綠投公司牽頭組建專業團隊,在距離張大口河往洪湖湖區內1.5公里水域,圍出一片5萬平方米的圓形試驗區,開展底泥洗脫生態修復科學試驗。

12月底的洪湖,寒風刮在臉上像刀子。可對試驗團隊來說,這正是搶工期的“關鍵窗口期”——只有在冬季完成底泥洗脫,來年春天水生植物才能順利發芽。

在寬闊無遮擋的湖中心,大浪聲與寒風呼嘯聲交織。作業平臺上,試驗團隊成員們裹著厚重的防水服和救生衣,臉頰凍得通紅,但他們絲毫不敢放松警惕,緊盯底泥洗脫設備參數。底泥洗脫得越干凈,來年種子發芽率就越高,湖里的“元氣”就越早恢復一分。

通過底泥洗脫后,菹草等原生沉水植物開始大面積自然萌發。團隊又人工補種了苦草、輪葉黑藻等植物,保障整個試驗區水生植物穩定生長。

老漁民“金點子”派上大用場

“水草扦插再深五六厘米,成活率更高!”60歲的夏大爺在湖邊溜達時,主動向團隊提建議。

開展試驗過程中,項目組在周邊村莊聘請部分村民參與底泥洗脫、補種水草等工作。這些村民一邊干活,一邊把幾十年積累的湖區經驗傾囊相授。

58歲的李曉洪就是其中一員。上岸前,他一直在湖內從事漁業養殖,對水生植物的習性了如指掌。“洪湖是生我養我的故鄉,‘守護洪湖’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在試驗區沉水植物的種植及養護過程中,他全程參與并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

“村民的經驗,是最貼合洪湖實際的‘生態智慧’。”試驗團隊十分重視這些金點子,每次收到建議,都會組織技術人員現場核實、科學評估,對可行的方案及時優化,使試驗方案更貼近洪湖的實際情況,提高植物成活率預期。

今年5月,好消息傳來:第三方檢測報告顯示,試驗區水質達到Ⅲ類標準,植物覆蓋率超80%,水體自凈能力顯著增強。

中建三局綠投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在評估和驗收后,將總結形成涵蓋“內源治理、水質提升、風浪防控、水生植被恢復”的可復制、可推廣技術模式,助力洪湖重現“浪打浪”的美景。(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鄲 張燦 通訊員 張思聰 程前錦 李斌)

編輯:鄧子依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