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搶收搶種的“雙搶”時節,農業生產用水進入高峰期,持續高溫少雨天氣給農田翻耕和晚稻栽插帶來挑戰。湖南省衡陽縣6座中型水庫相繼開閘放水,依托先進的智慧灌區系統,為萬畝農田送去“及時雨”,確保糧食生產不誤農時。
衡陽縣柿竹水庫灌區正在放水為農田灌溉(廖輝煌 攝)
在柿竹水庫灌區,清澈的水流奔涌而出,順渠而下流入田間地頭,如“及時雨”緩解了灌區農戶的缺水難題。三湖鎮塘坳村種糧大戶劉玉元種了230畝雙季稻,昨天剛收完早稻,就放水入田,今天翻耕打田后就可以栽插晚稻,相比往年提前了3天。
三湖鎮種糧農戶正在翻耕農田,準備搶種晚稻(易建軍 攝)
柿竹水庫是一座中型水庫,擔負5個鄉鎮37個村6.91萬畝農田的灌溉任務。作為衡陽縣國債水利重點工程,經過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后,煥發出新的活力,配備了52處智能監控探頭,使渠系利用效率從54%躍升至66%。特別是針對衡邵干旱走廊的欄垅鄉、長安鄉等“水尾片區”,13處雷達流量計的精準調控,實現了輸水動態平衡,末端農田灌溉周期縮短了40%。
衡陽縣長安鄉種糧農戶正在搶種晚稻(廖輝煌 攝)
衡陽縣晚稻種植面積48.88萬畝,面對持續的高溫少雨天氣,水利部門充分發揮水利工程的抗旱作用,6座中型水庫陸續開閘放水,全力保障農業灌溉用水需求,根據水庫蓄水現狀和來水預測情況,科學調度轄區水庫,把灌溉用水及時送到田間地頭,保障秋糧豐收。
衡陽縣牛形山水庫灌區干渠正在放水灌溉(易建軍 攝)
去年以來,衡陽縣在國家7.75億元國債資金支持下,已完成73個水利項目建設,包括5個中型灌區改造、30座病險水閘加固工程等,改造硬化渠道307.52公里,新建智能化監測系統,讓渠系水利用系數從0.54提升到0.65,每年約節水770萬立方米。通過打通農田灌溉“最后一公里”,今年全縣“雙搶”用水周期縮短了5天。特別是中型灌區改造后,實現72小時全域灌溉,糧食產能預計提升10%以上。(易建軍 廖輝煌)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