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有故人心上過,回首山河已是秋。這是我今年第27次來云山,請大家跟隨我的鏡頭領略云山秋色……”9月5日,湖南省洞口縣“天天觀察”賬號自媒體博主付凌云帶領直播團隊再次走進該縣大屋瑤族鄉云山村。付凌云說,此行的目的除了跟蹤還原生態養殖模式,還要摸底代養第三批小豬的農戶。
洞口縣大屋瑤族鄉云山村位于雪峰山腹地,平均海拔900米以上,晝夜溫差大,被譽為“云”端上的瑤族村寨。該村“80后”村支書張磊的家就在半山腰上。當秋陽透過窗欞,炊煙裊裊升起,張磊家的廚房已經臘香四溢。
火塘上懸掛著的一排排色澤金黃、油光發亮的臘肉正接受著時光與煙火的淬煉。張磊說,這些承載著瑤鄉傳統風味的臘制品,如今正通過電商平臺“飛”出大山,成為消費者餐桌上的珍饈,也成了云山村群眾增收致富的“金疙瘩”。
村民火塘上代熏的臘肉(洞口縣委宣傳部 供圖)
聯姻,傳統產業煥新生
“云山生態環境優良,村民素有散養土豬、熏制臘肉的傳統!睆埨诮榻B,以前受限于交通、信息和銷售渠道,這些品質上乘的臘肉大多只能自給自足或僅在本地零星銷售,無法形成經濟收益。
為了盡快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帶領群眾特別是脫貧戶穩定增收,張磊一直在探索發展特色產業的有效途徑。
經過多方考察和調研,張磊將目光投向了日益火爆的電商平臺,并最終鎖定了在本縣及周邊地區已有良好口碑和成熟運營經驗的電商——“天天觀察”禮品店。
“云山臘肉產業能夠煥發新生,是云山村與‘天天觀察’深度‘聯姻’的結果!2023年,張磊偶然與前來收購臘肉的付凌云相識,雙方經過深入洽談,很快達成深度合作協議,探索出一條“黨支部引領+合作社代養+傳統工藝熏制+電商平臺銷售”的產業化發展新模式。
2024年,由村集體牽頭,以代養、加工、銷售為主的“山里紅”家庭農場也應運而生,并添置了集中烤房。村黨支部組織農戶特別是脫貧戶,按照統一標準代養本地土豬,確保生豬品質純正、綠色健康。“天天觀察”則提前下單預訂,解決銷售的后顧之憂。待土豬出欄后,分配給村里有代熏意向且經驗豐富的農家采用瑤族傳統古法工藝,使用果木、茶殼、稻殼等天然材料進行慢火熏制,確保臘肉風味獨特、醇厚地道。
共贏,聯手打造產業鏈
“經過兩年多的相處,我已經成了云山的‘榮譽村民’,我也是中共黨員,帶領村民增收責無旁貸!备读柙票硎,在村黨支部引導下,他們主要采取農戶自產自銷、代養、代熏等三種模式。云山臘肉品質優異,文化底蘊深厚,市場反饋極好,已經實現了互利共贏。
好酒也怕巷子深。為了拓寬銷售渠道,付凌云利用其成熟的電商平臺運營經驗,對云山臘肉進行精心包裝、品牌塑造和故事挖掘,通過線上商城、社交媒體、直播帶貨等多種渠道進行推廣銷售,迅速打開了市場銷路。
“合作社提供豬苗和技術,比市場價高出兩元收購,沒有后顧之憂!闭谇謇頇谏岬膹堄硲芽粗6頭憨憨的架子豬,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張磊介紹,張映懷因早年外出務工致殘,是村里的監測戶,以前靠低保維持生活。2024年,張映懷申請代養了4頭小豬,年底賺到代養費7000多元。今年,嘗到甜頭的張映懷一鼓作氣代養了6頭,年底育肥后,代養費有望突破萬元。
據統計,2024年以來,云山村已累計通過“代養+代熏制+電商”模式銷售熏制臘肉、臘腸等產品超過50萬元,有效帶動了40多戶農戶參與,戶均增收萬元以上。
增收,鄉村振興添動能
“以前自己熏點臘肉,也就過年吃吃,賣也賣不上價,F在好了,張書記幫我們聯系好了銷路,‘天天’給的價格也公道,我家去年光代養土豬和參與熏制就多賺了差不多兩萬塊錢!”云山村力界組的返鄉創業青年蘭聰高興地算著收入賬。
縣城禮品店云山臘制品專柜(洞口縣委宣傳部 供圖)
“鄰里和諧了,村風民風好了,大家見面聊得最多的是如何熏制臘肉;打牌賭博的沒有了,拋荒地沒有了,邊邊角角都種上了玉米、紅薯,大家都憋著一股勁養豬!痹趶埨诳磥,“聯姻”模式不僅促進了村民增收,壯大了村集體經濟,更激發了村民發展特色產業的內生動力
面對可喜的成績,張磊并未滿足。下一步,該村打算與電商企業進一步深化合作,申請自己的品牌商標,設計更具瑤族文化特色的包裝,開發更多適銷對路的產品,比如季節性的臘魚、臘鴨等。同時擴大代養規模,讓更多村民參與進來,把“云”端臘肉打造成瑤鄉的一張特色農產品名片。
“云山村與電商的這次成功牽手,是基層黨組織引領鄉村振興、創新助農富農模式的一次生動實踐。”前來調研的該鄉黨委書記許洪軍認為,鄉村振興產業先行,只要找準路子、深度融合,即使深藏大山的傳統農產品,也能借助互聯網的東風,香飄萬里,蹚出一條實實在在的振興之路。(謝定局 肖曉峰 劉金漢)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