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縹菱兮出波,攬湘蓮兮映渚。涓水蜿蜒,脈脈穿行于蓮鄉腹地,注入湘江,留下港汊縱橫、溝塘遍布。盛夏,10萬余畝荷花便在此間潑墨出灼灼生機。
湘潭縣10萬余畝荷花相繼盛開(楊亞 攝)
三顆蓮子一寸長,曾經作為朝廷貢品的“寸三蓮”的美譽既讓湘蓮聲名遠播,也讓湘潭縣擁有了“中國湘蓮之鄉”的美稱。湘潭縣有近2000年湘蓮種植歷史,近年來穩坐我國湘蓮種植、加工、出口、帶動就業與效益“第一把交椅”,享有“湘蓮甲天下,潭蓮冠湖湘”盛名。
2024年,湘潭縣湘蓮綜合生產總值達100億元以上,年創稅收約2億元。一顆顆蓮子,如同一滴滴水珠,折射出蓮鄉的發展變遷。
守千年根脈 鑄品質湘蓮
“湘蓮”之名,最早可溯至南朝梁代文人江淹的《蓮華賦》,自此,湖南蓮子便冠上了獨特的地理印記。它曾為明廷貢品,在清代擴展種植,于民國時期成為全國產量與出口之冠。1995年4月,湘潭縣榮登首批百家中國特產之鄉榜單,正式獲譽“中國湘蓮之鄉”,千年美名終得加冕。
肉色乳白、清香四溢,煮熟后口感細膩軟糯,蓮香味濃——“寸三蓮”作為蓮鄉歷代相傳的湘蓮品種,廣受人們喜愛。而受氣候土壤、運輸存儲以及栽培方式等因素影響,“寸三蓮”曾出現生物學性狀退化危機。
經多年技術攻堅,通過與高校、科研院所緊密合作,開展提純復壯與品種改良,并培育出了新優品種“寸三蓮1號”“潭蓮1號”。
目前,湘潭縣建設了400畝“寸三蓮”原種場,2023年“寸三蓮”被省農業農村廳評為“湖南省首屆農作物十大優異種質資源”,2025年,湘潭縣出臺《湘潭縣加快培育壯大鄉村特色產業實施方案》,明確以湘蓮為龍頭構建特色產業體系,為產業騰飛注入強勁政策動能。
“以前在外打工,賺了錢就回來種蓮子,終究放不下,湘蓮是我們花石人的根!”在花石鎮羅漢村,50歲的蓮農姜新堂正趁著好天氣采摘蓮子,他的感慨,道出了萬千蓮農的情懷,也道出了湘潭縣湘蓮產業升級帶來的真切變化:“以前種蓮全憑老經驗,現在專家來了,機械來了,新知識學都學不贏!”
姜新堂正在采摘蓮子(楊亞 攝)
市場中樞花石鎮彰顯著湘蓮產業的底氣。依托積淀深厚的加工技術,全國蓮子多匯聚于此進行粗加工,其“花石湘蓮市場”擁有800多個商戶門面,占據全國湘蓮市場銷量90%以上,穩居全國最大蓮子貿易集散中心,牢牢掌握著市場主導權。從千年貢品到富民產業,湘蓮這枚凝結歷史清韻的“水中珍寶”,正在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的雙輪驅動下,鋪展出一條傳承與鄉村振興交相輝映的芬芳之路。
下好產業“一盤棋” 激活富民“金引擎”
破殼、鉆心、磨皮、色選……在花石鎮湖南和億蓮業股份有限公司7000多平方米的生產車間里,蓮子清香撲鼻而來,6條半自動化生產線正高速運轉。
“這款磨皮白蓮,最遠銷到了迪拜,而且連續四年獲得中國中部農產品會金獎。”該公司行政經理何旺的話語間透著忙碌的喜悅:“今年中秋的蓮蓉月餅訂單就需1500噸蓮子,我們從端午節就開始準備了。”
這家年加工7000噸蓮子的企業,涵蓋了立體式蓮子破殼車間,一體化蓮子鉆磨車間,智能化光學色選車間,生產的磨皮白蓮、銀耳蓮子羹、荷葉茶等50多個品類,口感好、營養價值高,滿足95%的市場需求,2024年全產業鏈產值突破7000萬元。
湘潭縣湘蓮加工系列產品(楊亞 攝)
產業發展浪潮在花石湘蓮加工產業園澎湃涌動。據悉,湘潭縣于2022年4月成功申報湘蓮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其中花石湘蓮加工產業園為核心子項目。
園區投入1.2億元實現園區的征地拆遷和“三通一平”,保障園區風格統一;采用“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建管模式,既激活企業能動性又減輕政府負擔;實行“多對一”的企業服務機制,做到“隨叫隨到、說到做到、服務周到、主動報到”;目前,湖南杉愛食品有限公司、湖南升鴻食品有限公司、湖南良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入園企業已進入竣工驗收階段,即將陸續投產。園區建成后可實現產能和稅收翻番,帶動周邊群眾就業3000人以上。
“湘蓮+”鏈動三產 荷塘生金漾新波
“家人們,現磨湘蓮粉糯清香,今天下單現發!”在湖南潭蓮食品有限公司的電商運營區內,直播人員介紹聲、鍵盤敲擊聲與“叮咚叮咚”的訂單提示音此起彼伏,客服人員正快速回應來自全國各地消費者的熱情咨詢。
“2024年我們總銷售額達3000萬,線上渠道貢獻半數業績。”該公司負責人康蘭介紹道,自2023年試水直播帶貨以來,其各大平臺總粉絲數已達到400萬。小小湘蓮,正借助電商新渠道煥發蓬勃生機。
近年來,湘潭縣大力培育電商人才、搭建數字平臺,推動“互聯網+”銷售模式深度落地。目前全縣湘蓮企業通過淘寶、京東等平臺年銷售額近2億元,冰鮮蓮蓬單品兩年銷售破千萬元。品牌建設同步發力——“宏興隆”“粒粒珍”2枚中國馳名商標與12項省級名牌閃耀市場,“湘潭湘蓮”公共品牌估值飆升至20億元。當湘蓮廣告登陸高鐵站、機場等交通樞紐,當企業在中部農博會接獲國際訂單,“蓮味”十足的產業半徑正不斷突破地域邊界。
鄧光玉托起剛捕撈的甲魚(楊亞 攝)
在花石鎮泥灣村,荷塘之下演繹著“蓮鱉共養,一水雙收”的智慧。湘潭縣興業種養專業合作社的蓮鱉生態綜合種養基地里,30余名農戶穿梭蓮田,將肥碩的甲魚捕撈上岸,經過清洗、分揀、裝車,直供市場。
“這些甲魚至少生長六年,每只超三斤重,百畝蓮鱉塘年產值可達120萬元!”合作社負責人鄧光玉托起甲魚介紹道,該合作社目前已從單一水稻種植發展到“稻蝦+蓮魚+蓮鱉”多種模式的種養結合。其中蓮鱉生態區占100多畝,年售生態鱉約一噸。
蓮田清澈的水質與豐富的自然餌料,孕育出遠超普通養殖的品質,吸引游客慕名前來垂釣體驗。近兩年,湘潭縣新增湘蓮綜合種養基地2.5萬畝,畝均收入5000元左右、利潤達1500元以上,沃土生金的實踐,正將荷塘碧波化作萬千農戶的增收活水。(楊亞 潘文琦)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