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永州9月12日消息(記者 黃珂嵐 實習記者 馬湘涵 通訊員 唐高翔)秋日的湖南省永州市零陵水口山鎮石凡村,天高云淡,小河清澈,架上垂掛的葡萄、冬瓜、黃瓜香氣四溢,山坡上成片的茶林蔥蔥郁郁,青石板小路蜿蜒穿村,將每家每戶溫柔串聯。牛羊群吃著嫩草,鳥兒在枝頭鳴叫……好一幅恬靜而生動的田園畫卷。
石凡村面貌(央廣網發 唐高翔 攝)
近年來,石凡村緊抓鄉村振興機遇,堅持以民為本,尊重鄉土本色,統籌規劃、內外兼修。不僅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更在鄉風文明中注入持續活力。該村先后獲得“永州市文明村”和“零陵區農村環境整治先進村”稱號。
生態執筆繪畫新卷
石凡村始終把人居環境整治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點。從“廁所革命”到溝渠治理,從道路硬化到路燈安裝,干部沉下身子,聽民聲、列清單、解難題。依托本地資源與文化底蘊,村莊規劃既留住了鄉愁,又融入了現代氣息。
近年來,該村爭取和整合資金100余萬元,系統推進人居環境提升:村組綠化、水塘加固、池塘護欄安裝、公共廁所建設、文化廣場打造、古民居修繕、健身中心建設、污水治理等十余類項目相繼落地。
全村累計拆除“空心房”400平方米,拆除旱廁230座,修建排水溝1000米,完成村級道路綠化1500米,整治亂堆亂放190余處,清理垃圾250余噸,建休閑廣場1個、村活動室1個、鄉村大舞臺1個、水景橋2處,安裝路燈201盞。
夜幕降臨,路燈亮起,村七旬的唐大爺感慨:“以前晚上黑咕隆咚的不愿出門,現在吃了飯就想出去走走,和老伙伴在廣場坐坐,心里亮堂得很。”
文化鑄魂聚精氣
鄉村要有形,更要有魂。石凡村修繕好村里古井、古橋、古路、古祠堂,在祠堂鐫刻唐氏家風家訓,并深挖唐氏耕讀家風形成的歷史淵源和文化精華,把家庭家教家風建設作為加快推進和美鄉村建設的重要抓手,突出示范引領,以身邊人說身邊事、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引領村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內塑文明“小家”,外筑美麗“大家”。
石凡村建立健全“一約四會”,反對大操大辦、盲目攀比、厚葬薄養等陋習,黨員干部帶頭推進移風易俗,示范引領廣大人民群眾做到喪事簡辦、婚事新辦、余事新為。弘揚文明新風。
該村還積極開展政策宣講、節日慶典和評優表彰活動,推動黨的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元旦、春節、端午、中秋……節節有活動、年年有新意。“最美庭院”“清潔家庭”評選,更讓尊老愛幼、相親相愛、爭先創優蔚然成風。
產業融合拓富路
鄉村振興,產業是核心。石凡村立足本土,發展特色農業,大力發展優質稻、油茶、沃柑、小黃牛、黑山羊等特色產業,推動“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整合資源、聯動發展。
該村種油茶600畝、沃柑100畝,稻魚共養50畝,養殖小黃牛85頭,每頭可獲純利4500元;養殖黑山羊300只,每只可獲純利1000元,村集體收入過30萬元。2024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8萬元,超過全區平均水平。
石凡村里還引進永州益順電子有限公司在村里開設加工車間,讓村民實現“村內就業、家門口增收”。
治理有效夯根基
石凡村以“黨建+網格”為抓手,將全村劃分為8個網格,網格組長擔任網格員,每周下沉收集民情、化解糾紛,凝聚治理合力。
建立“村委會主導、村民主體、社會參與”管護機制,推出《生態環境管護辦法》,成立環保志愿隊,開展“凈山凈水凈村莊行動”“植樹護綠”等活動,簽訂“門前三包”責任書,讓村民從“旁觀者”變成“建設者”。
黨員干部沖鋒在前:走訪村民講解土地流轉政策,邀請農技專家指導農業種植,汛前組織黨員突擊隊清溝固堤。該村以打造清廉村莊為抓手,高標準推進村務財務監督月例會,嚴格執行政務、村務、財務三公開制度,讓干部清白,讓群眾明白。
石凡村,正以實績回應著鄉村振興的“四問”——美麗之問、幸福之問、富民之問、保障之問,正穩步走向更具特色的和美未來。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