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8月19日消息(記者 牛谷月)今年以來,保險資金在資本市場上動作頻頻。
港交所網站披露,日前中國平安分別增持中國太保至其H股總股本的5.1%、增持中國人壽至其H股總股本的5.04%。這也是時隔六年,險資再次出手舉牌保險股。
作為“投資長錢”的重要代表,險資動向備受市場關注。據央廣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2025年以來,保險公司觸發舉牌的投資事件達到29次,已超2024年全年的舉牌次數。隨著上調權益類資產配置比例、擴大長期投資試點等政策漸次落地,險資入市進一步松綁。通過舉牌、設立私募基金等形式,險資持續加碼資本市場。
從“掃貨”銀行到舉牌同業
2019年,中國人壽兩次增持中國太保H股,觸及舉牌線。時隔六年,市場再現保險龍頭舉牌保險龍頭。
據港交所網站披露,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平安,601318.SH;02318.HK)于8月11日以32.0655港元的每股平均價買入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太保,601601.SH;2601.HK)H股股票,合計耗資近5584萬港元。本次買入后中國平安持有中國太保H股的比例由4.98%增至5.04%,觸發舉牌。
8月12日,中國平安再次以22.4072港元的每股平均價買入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人壽,601628.SH;2628.HK)H股股票,合計耗資約2.13億港元。舉牌后,中國平安持有中國人壽H股比例達5.04%。
對此,中國平安回應稱,相關投資屬于財務性投資,是險資權益投資組合的常規操作。
“本次舉牌釋放了重要信號:險資作為長期資金,同樣也會關注保險股,保險股同樣屬于‘紅利’范疇!敝刑┳C券非銀金融首席分析師葛玉翔指出,保險行業當前估值已較為充分反映保險股資負兩端壓力,險資舉牌同行指向對自身行業基本面的筑底向好的認同。
今年以來,險資掀起新一輪“舉牌潮”,保險資金正通過舉牌上市公司加速入市。央廣財經記者根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信息統計,年內險資29次舉牌23家上市公司,舉牌次數已經超過2024年全年的20次,舉牌次數和舉牌上市公司數量皆創近4年新高。整體來看,今年險資主要布局在以銀行、公用事業、能源為代表的高股息個股。險資舉牌的個股中,銀行股尤其受青睞,并且多為H股。具體來看,年內險資已經舉牌7家銀行股,舉牌次數達到14次。
“險資舉牌銀行股的核心邏輯在于‘防御性配置’與‘收益穩定’!蹦祥_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表示,銀行股兼具低估值、高股息及抗周期屬性,契合險資長期負債端的穩健需求!岸遥琀股銀行股較A股存在折價,且港股通稅收優惠進一步提升配置性價比。此外,監管引導險資長期入市,通過OCI計量方式降低股價波動對報表的沖擊,也降低了配置風險!碧锢x補充道。
民生證券研究院非銀金融首席分析師張凱烽認為,在長端利率中樞下行、債券票息收益承壓的背景下,險資需要積極擴展“類固收”資產配置,提升穩健收益來源,“繼銀行股之后,我們認為舉牌低估值、負債成本逐步降低、公司治理清晰且穩定、商業模式較好和分紅水平逐步提升的保險股是保險資產配置的內在需求,有助于險企實現長期穩定回報,緩解‘資產荒’,提升長期投資收益率!
千億險資布局私募
除了密集舉牌上市公司股票以外,保險資金正通過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渠道加速涌入A股市場,為資本市場注入上千億規模的“真金白銀”。
近日,太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中國人保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相繼獲批設立私募基金管理公司。至此,保險系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公司總數量增至7家。
“險資系私募”是保險資金長期投資改革試點的具體落地形式,指保險公司出資設立私募證券投資基金,主要投向二級市場股票,并長期持有。目前,保險資金長期投資改革試點正加速落地,至今已有三批試點,試點金額合計達2220億元(含已批復和擬批復試點規模),參與機構逐漸擴展至多家頭部險企及中小險企,包括:中國人壽、新華保險、太保壽險、泰康人壽、陽光人壽、人保壽險、太平人壽、平安人壽、中郵保險及相關保險資管公司等。
除了首批已投資落地的500億元外,有超千億元資金正在入市路上。業內人士認為,在監管政策持續引導與利差損壓力的雙重驅動下,保險資金有望加快入市步伐。
太平資產表示,作為金融央企,設立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公司將充分發揮保險資金長期資本、耐心資本作用,進一步加大中長期資金對于資本市場的投資力度,更好發揮保險資金“穩定器”和“壓艙石”作用。
“投資的方向主要是包括公司治理良好、經營業績優良,同時也注重股東回報的這樣一些大型藍籌股。具體的產業包括金融、能源化工、公用基礎設施以及消費,還包括新能源轉型、新質生產力發展領域,能夠助力國家產業發展、助力國家經濟轉型!苯衲3月,第二批試點獲批時,中國人壽集團旗下資產公司相關負責人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稱。
中信建投證券研報指出,通過參與長期股票投資試點設立私募基金將有利于保險公司更好地發揮其長線機構投資者的優勢并拓展保險資金參與資本市場的廣度和深度,從而實現保險資金與資本市場的良性互動。
萬億級險資加碼權益市場
隨著險資“舉牌潮”的涌現和保險資金長期投資改革試點的加速落地,險資正“跑步”入市。而這背后,是萬億級保險資金的重新調度。
根據金融監管總局近日發布的二季度銀行業保險業主要監管指標數據,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保險公司資金運用余額突破36萬億元,達到36.23萬億元,同比增長17.4%。
透過數據,我們能看到險資的配置去向。
一方面,債券仍是保險資金最主要的配置方向,占比超51%。截至二季度末,人身險和財產險公司的債券余額為17.87萬億元,占比進一步提升至51.1%,刷新近年來最高水平。
另一方面,保險資金大力加倉權益市場,人身險公司和財產險公司股票投資余額和占比均持續提升。截至二季度末,人身險和財產險公司的股票余額為3.07萬億元,占比進一步提升至8.8%。值得注意的是,較去年二季度末,股票余額同比增長47.57%,遠遠高于保險資金運用余額總量同比17.39%的增幅。
在債券和股票配置同時增加的背景下,保險資金“啞鈴型”配置策略更加突出。隨之遭“減配”的仍然是銀行存款和非標。數據顯示,截至二季度末,保險行業的銀行存款和非標占比續創新低,人身險和財產險公司銀行存款余額為3.02萬億元,占比降至8.6%;其他投資(以非標類為主)余額為6.58萬億元,上半年凈減少1871億元,占比降至18.8%。
業內人士認為,“資產荒”下,固收收益率下行,經濟復蘇預期及居民儲蓄型保險需求上升,隨著2025年以來上調權益類資產配置比例、擴大長期投資試點等政策漸次落地,為險資入市進一步松綁。招商證券研報預計,2025年保險業資金運用余額有望實現兩位數以上的增長,權益配置比例預計將謹慎提升,長久期債券依然是保險公司重要的收益壓艙石。
田利輝認為,未來險資配置邏輯將從“防御”向“成長”演進,ETF等工具或成重要抓手!暗U資亦需平衡收益與風險,監管將強化風險控制,避免單一資產集中度過高。”田利輝提醒。
保險資金規模大、期限長、來源穩定,天然具有耐心資本的屬性,是資本市場的重要力量和穩定器。而政策層面,也在密集出臺有關政策,持續為險資“長錢長投”入市打通堵點、打開空間。
今年1月,中央金融辦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提出力爭大型國有保險公司從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費的30%用于投資A股;今年4月,金融監管總局發布《關于調整保險資金權益類資產監管比例有關事項的通知》,將部分檔位償付能力充足率對應的權益類資產比例上調5%,進一步拓寬權益投資空間;7月,財政部發布《關于引導保險資金長期穩健投資進一步加強國有商業保險公司長周期考核的通知》,進一步落實國有保險公司長周期考核引導,持續提升險資入市空間……
專家表示,險資作為“長線資金”將優化資本市場結構,抑制短期投機,推動價值投資。國金證券研報指出,隨著保險公司加倉需求的提升以及政策為險資入市持續松綁,險資加倉股票將持續,預計全年二級權益配置比例將提升2pct左右,對應增量資金將達萬億左右。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