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則“獨居老人沉迷囤積雜物”的新聞引發社會熱議。在生活中當推開父母家門,映入眼簾的是堆積如山的舊報紙、塞滿衣櫥的過時衣物、甚至早已失效的藥品……這些被子女視為"垃圾"的物品,對許多老人而言卻是難以割舍的"珍寶"。

儲藏物品是人類的一種普遍行為。適當的儲藏行為是有益的,但像王阿姨這樣過度儲藏,或過分收集無用、沒有價值的東西而無法丟棄,則是一種病理性的行為,這背后隱藏的,是一個被長期忽視的心理危機——囤積障礙。

囤積障礙(Hoarding Disorder)是一種以持續難以丟棄或放棄物品為主要特征的精神障礙。有流調數據顯示,老年群體中囤積障礙的發生率可能達到6%。過度收集物品致使居住的地方往往堆滿了物品,雜亂無章,以至于家中走動困難,門口被堵住,出入也成為問題。物品的堆積常常影響正常生活和家庭關系,引發家庭、鄰里沖突,還會產生環境衛生問題,帶來安全隱患。

解密囤積行為背后的機制

大腦信息處理存在功能缺陷:大腦信息處理存在功能缺陷,對物品分類與決策困難。神經科學研究表明,囤積障礙者的大腦在物品分類、決策和記憶存儲方面存在功能異常,負責我們決策功能的大腦部位(前額葉皮質)出現功能受損,便會難以判斷物品的“有用性”,導致所有東西都被視為“可能有用”。

對物品有特殊的無法撼動的“特殊信念”:許多囤積障礙者,常常會對物品有特殊的無法撼動的信念——“浪費焦慮”。即使物品已損壞或多年未用,他們也會有“扔掉太浪費”的想法,認為“總有一天用得上”。

對人際關系需求/情感缺失的心理補償:許多像王阿姨這樣的空巢老人、獨居老人,由于孤獨、情感匱乏以及人際關系缺失,可能通過囤積物品來填補情感的空虛,將囤積物視為“替代性依戀對象”。另外,一些生活經歷不穩定例如經濟困難、童年創傷的人,會出現對失控的恐懼,也會通過囤積獲得“掌控感”。

認知障礙的的預警:值得警惕的是,病理性囤積可能是認知障礙的前兆。當老人開始混淆物品用途(如用藥瓶裝鹽)、或對危險堆積物(如易燃廢品)失去判斷力時,這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信號。

許多囤積者并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有問題,也未意識到囤積已嚴重影響了他們的生活。從他們的角度來看,囤積行為可能是合理的:環保節儉、未雨綢繆、珍惜資源……因此,他們通常拒絕改變,這也為囤積行為的診斷和治療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在我們對囤積行為加以理解的同時,需要知道,真正需要被“囤積”的,或許并不是那些堆積如山的物品,而是內心的滿足感與生活的從容。與其強行剝奪他們的物品,不如用更多的耐心和關懷,幫助他們將注意力從物品轉移到更深層次的人際關系和情感連接上。唯有如此,他們才能逐漸擺脫對物品的依賴,找到真正的內心安寧與滿足。

如果您或身邊的人出現持續的“囤積”行為,并影響到日常生活和工作,建議及時尋求專業的心理咨詢或精神科醫生的幫助。 (來源: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

編輯:林馥榆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