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想過,在摩天大樓的玻璃幕墻之外,上海還隱藏著一個生機盎然的“自然世界”?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長江江豚頻頻現身,“鳥中大熊貓”震旦鴉雀在蘆葦叢中安然棲居,城市深處貉與黃鼬悄然穿行……它們的活動軌跡被清晰記錄。11日,上海首次系統性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公布階段性成果,在自然博物館展出的階段性成果展中揭曉了這座超大城市的生態密碼,帶你重新認識身邊的“詩與遠方”。
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伏晴艷介紹,首次大起底調查已發現2個新物種,還發現了149個上海新記錄物種,包括大型真菌10種、高等植物17種、昆蟲122種。值得一提的是,2個新物種“上海膝角隱翅蟲”與“上海苔甲”均為首次發現于崇明東灘濕地公園,具有重要的科研與生態意義。
為全面掌握上海生物多樣性現狀,2023年12月,本市啟動了首次全面生物多樣性調查。此次調查由市生態環境局牽頭,由市、區兩級生態環境部門共同組織,統籌全市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社會公眾等各方力量,參與人員累計超過5000人次。調查突出“大規模、系統性、全要素、創新性”四大特點,覆蓋全市16個區與所有自然保護地。初步結果顯示,全市已發現一批新記錄和新物種。新發現不僅豐富了上海的生物多樣性畫卷,也反映了上海生態環境治理、美麗上海建設的顯著成效。
截至目前,本次全市自然保護地物種多樣性調查共記錄到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8種,苔蘚、昆蟲及大型真菌等上海新記錄物種18種。目前,全市鳥類記錄為534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物種29種,國家二級保護物種93種,比2015年全市鳥類記錄的463種多了71種。全市已調查到生物多樣性相關非物質遺產共計256項,其中國家級有51項,市級有205項,涵蓋了民俗、文學藝術、傳統食物、傳統醫藥,以及傳統技藝等類型。
讓江豚常現長江口,讓鳥鳴常伴都市林——上海不僅是璀璨的國際都會,更是萬物共生的家園。本次成果展示更是呼吁公眾從認知走向行動。展覽現場設有留言板與意見征詢二維碼,鼓勵更多人成為生物多樣性的發現者、守護者。上海市生態環境局表示,未來將建立生物多樣性數據庫、觀測臺站與體驗中心,持續推進生態守護的“上海實踐”。 (記者 郭劍烽)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