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第三屆世界有機示范區大會暨第十二屆大同·車河有機農業論壇開幕,來自全球的150余名有機農業專家相聚靈丘共商全域有機農業發展之路。近年來,靈丘縣以人才戰略為引擎,以車河論壇為載體,以科技小院為創新點,走出了一條“有機產業+人才集聚+科技創新”的特色振興之路。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胡立杰強調:“人才是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要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讓人才生態與高質量發展同頻共振。”靈丘的實踐,正是這一理念的生動注腳。

聚智引才,構建產才融合“強磁場”

論壇上發布《農用酵素(種植業用)》團體標準(靈丘縣委宣傳部供圖)

自2013年啟動全域有機農業規劃以來,靈丘縣以車河村為試點,通過“黨政主導、規劃先行、產業支撐、市場運作”的模式,吸引了中國農業大學、山西農業大學等16家科研機構入駐,十二年來,僅中國農大在靈丘就培養了50多名研究生,為靈丘培養了1000多位鄉土種養技術人才。

車河有機農業論壇自2014年創辦以來,始終秉持著匯聚全球智慧、分享前沿實踐、推動創新發展的理念,致力于打造一個開放、包容、互鑒的國際交流平臺。十一年來論壇成功吸引了1800名來自美國、德國、意大利、日本等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有機農業、生態環境領域的專家學者。在車河有機農業論壇的持續舉辦,不僅成為全球有機農業領域的風向標,更成為靈丘引才聚才的“金招牌”。

2024年,中國農業大學團隊研發的“農用酵素循環技術”實現有機種植成本降低的同時提升產量,直接帶動該縣清泥澗村等有機社區年增收超500萬元。在今年有機農業論壇的成果發布環節,兩項對有機農業意義重大的團體標準——《農用酵素(種植業用)》與《旱作谷子酵素有機種植規程》正式亮相。這一盛事不僅為全國有機農業標準化、綠色化發展注入新動能,也為靈丘縣的農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方向。

人才鏈激活產業鏈。論壇正以其持續影響力,讓靈丘成為“新農人”的創業熱土。依托論壇資源打造的沿河民宿群,帶動260余名村民就業,戶均年增收1.2萬元;巴西圣保羅大學聯合學院有機旱作研究中心的落地,則讓該縣的有機技術標準走向國際。

科技小院,田間地頭的“人才孵化器”

國內外嘉賓參觀科技小院試驗田(靈丘縣委宣傳部供圖)

在靈丘縣東河南鎮清泥澗村,一座占地不足百畝的科技小院,承載著有機農業的“科技密碼”。這里是中國農業大學團隊與靈丘縣共建的產學研基地,38名專家“帶培”219名本土人才,通過“微生物工廠”實現糞污資源化利用,年生產有機肥1714噸,節水1.14萬噸。科技小院的魅力,在于其“零門檻、零費用、零時差”的服務模式。高校研究生團隊深入田間,手把手指導農戶使用酵素種植技術。他們把實驗室搬到地里,讓農民白天實踐、晚上學習,真正打通技術轉化“最后一公里”。這種“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實踐,培養出不少“土專家”“田秀才”,其研發的“田脊梁小米”訂單種植面積達到了700多畝,畝產小米超過300斤,產值可達6000元。如今,靈丘已建成覆蓋全縣的“有機技術網絡”,10萬畝參照有機標準種植的農田成為鄉村振興的“綠色銀行”。

產才融合,從“輸血引才”到“造血興縣”

靈丘縣人才協會北京分會掛牌成立(靈丘縣委宣傳部供圖)

走進田脊梁種養專業合作社蔬菜大棚,鮮紅的西紅柿綴滿枝頭,嫩綠的豆角垂掛成簾,紫色的茄子長勢喜人,這里的有機蔬菜遠銷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地。

在推動產才融合過程中,靈丘縣以有機農業為紐帶,將人才集聚與科技創新深度綁定。中國農業大學與靈丘縣建立的校地合作機制,不僅體現在科技小院的技術攻關上,更通過“專家常駐+本土培育”的模式,將實驗室成果轉化為田間生產力。截至目前,全縣建成有機食品生產基地3萬畝,認證品種133個,參照有機標準種植面積達10萬畝,有機農業總產值達5.7億元。

人才生態的構建同樣注重“扎根”與“反哺”。縣里建設了180套人才公寓,吸引四批共184名青年人才入住, 通過完善裝修、提供驛站服務等方式解決人才安居需求。

靈丘縣通過創新人才工作機制,構建“人才+協會+項目”立體化引育體系,為縣域發展注入強勁動能。人才協會作為核心樞紐,已在北京、天津、西安設立三大分會,匯聚233名京靈英才,常態化開展產學研對接、文化推介、社會公益等活動,促成多項新技術落地轉化。2024年10月舉辦的“匯聚京靈英才·共筑靈丘未來”北京交流座談會,揭牌成立靈丘縣人才協會北京分會,搭建起跨區域人才協同平臺。

在文化振興領域,靈丘創新打造“消夏舞臺展才韻”品牌活動,通過鄉土文化能人大賽、非遺技藝展演等形式,展現11個鄉鎮文化能人風采。形成“文化能人帶動+產業項目支撐”的鄉村振興模式。通過搭建“小舞臺”展現鄉土人才風采,為縣域高質量發展凝聚起強大的人才合力。

十二載車河論壇,是靈丘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堅守,更是對“人才驅動發展”的深刻詮釋。從科技小院的田間實驗到國際論壇的智慧碰撞,從“歸雁還巢”到“群鳳來棲”,靈丘正以產才融合的生動實踐,書寫著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靈丘答卷”。(馬明清)

編輯:溫雅慧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