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雨過天晴,山西平定冠山云霧繚繞,松柏蒼翠,泉水潺潺。山間“冠山雨過”景觀再現(xiàn),山明水秀,滴翠清心。明末清初傅山曾賦詩:“空山云雨不時來,亂響飛泉噴石隈。黑霧蒼茫俄頃過,青天金碧忽然開。”

冠山因山勢高聳如冠而得名(平定縣新聞中心供圖)

冠山位于平定縣城西南約4公里,海拔1125.6米,因山勢高聳如冠而得名。這里四季分明,春有花香鳥語,夏有蒼翠蔥蘢,秋有霜葉碧天,冬有玉樹瓊枝。

冠山書院的歷史可上溯至宋宣和年間,經(jīng)元代呂思誠擴建后進入鼎盛期。呂思誠曾任中書左丞和監(jiān)察御史,參與編修遼、金、宋三史。明代禮部尚書喬宇也曾在此隱居讀書,留下《雪中訪左丞呂公書院舊址》等詩篇。

崇古冠山書院為二進院落,正面月臺上有5眼窯洞,居中為“崇古洞”,月臺下南北各有3眼窯洞,這種窯洞式書院建筑在北方地區(qū)頗為罕見。

集資興學紀念碑(平定縣新聞中心供圖)

夫子洞鑿于巨石之上,洞內雕刻孔子及其弟子顏回、曾參的雕像,相貌飽滿,衣飾線條流暢。資福寺始建于元代至順辛未年,現(xiàn)存大殿為清代風格,與書院形成儒釋文化并存的格局。

冠山擁有明、清時期摩崖石刻30余處,多集中在書院和夫子洞周邊,傅山題寫的“禮周瓢飲”篆書石刻尤為珍貴。

山間有嘉慶年間平定知州題額的“文獻名邦”石坊,彰顯了冠山在山西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文獻名邦”石坊(平定縣新聞中心供圖)

冠山與眾多歷史名人結緣。元代呂思誠、明代喬宇在此讀書;明末清初傅山在此隱居;清代地理學家張穆曾來此游歷講學。現(xiàn)代女作家石評梅從小在冠山讀書,并以冠山書院、資福寺為背景創(chuàng)作了小說《紅鬃馬》,增添了景區(qū)的文學意象。

深厚的文化底蘊結出了碩果。元、明、清時期,平定科舉中進士131人,舉人680人,各類貢生785人,因而有“山西文化數(shù)二定”(平定與定襄)之說,而冠山正是平定文化的重要象征。

如今的冠山已成為國家A級旅游景區(qū)、山西省省級森林公園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景區(qū)未來發(fā)展?jié)摿薮蟆?

太行山1號國家旅游公路的建設為冠山帶來新機遇,公路的冠山支線終點直達冠山大門口。借助文化和生態(tài)優(yōu)勢,這里正在成為康養(yǎng)項目的聚集地。

冠山書院康養(yǎng)小鎮(zhèn)中心區(qū)域已有五彩花海、休閑公園、騎士驛站等設施。未來,這里將發(fā)展成為集文化旅游、研學教育、體育運動、養(yǎng)生養(yǎng)老及休閑度假居住為一體的康養(yǎng)特色小鎮(zhèn)。

如今,冠山書院已經(jīng)成為“平定一中傳統(tǒng)文化教育基地”,文人雅士集散研習中心(平定縣新聞中心供圖)

如今,冠山書院已經(jīng)成為“平定一中傳統(tǒng)文化教育基地”,文人雅士集散研習中心,昭示著這座千古書院的文化使命與未來華章。(趙瑞 翟志洋)

編輯:溫雅慧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wǎng)”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wǎng)“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lián)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chuàng)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