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行山脈西麓的巍峨群峰之間,一座海拔約1200米、形如巨盤的圓形山體靜臥于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東南25公里處。這里山勢雄渾厚重,巖石呈紅褐色蜂窩狀,質地輕盈者甚至可浮于水面——這便是被譽為“人祖圣山”的東浮山。

作為集古火山地質奇觀、中華文明早期記憶、煤炭利用實證與民間信仰文化于一體的文化地標,東浮山以其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蓬勃發展的生態文旅融合實踐,正成為晉東地區一張熠熠生輝的文化名片。

千萬年火山噴發,鑄就地質奇觀

東浮山并非尋常山岳。地質研究表明,其形成可追溯至一千多萬年前的中新世晚期。受喜馬拉雅構造運動影響,地殼斷裂導致巖漿沿斷裂帶噴涌而出,形成了典型的古火山堆地貌。保存完好的火山頸、五期熔巖流遺跡以及熔巖角礫巖錐體構造,使其成為研究華北新生代火山活動的重要地質標本,堪稱一部“打開的地球史書”。

火山噴發過程中,地下水與高溫巖漿劇烈反應,發生水熱爆炸,形成大量多孔、輕質的火山浮石。這種赤褐色、海綿狀的巖石被當地人稱為“浮石”,部分優質者入水不沉,也成為“東浮山”得名之源。這一獨特地質現象不僅具有極高的科研與科普價值,更為當地悠久的人文傳統提供了自然依托。

人祖廟會千年不輟,傳承民族精神根脈

依托深厚的民間信仰與歷史記憶,東浮山腰建有壽圣寺(又稱人祖廟),自古以來便是周邊百姓祭祀先祖、祈愿安康的重要場所。寺廟依山而建,紅磚碧瓦,氣勢恢宏,宛如一顆鑲嵌在青山間的明珠。

東浮山牌樓(平定縣新聞中心供圖)

據明代嘉靖年間進士、平定籍官員甄敬所撰《重修人祖廟碑記》記載:“平定史書載,此即女媧煉石補天處,有遺灶為證。”雖碑文提及神話傳說,但其核心反映的是人們對中華始祖的敬仰與追思。歷經歲月更迭,人祖廟逐漸超越單一神話敘事,演變為承載中華民族共同祖先記憶的文化空間。

廟內曾供奉一尊五尺高女媧坐像,神態安詳含笑,發髻盤繞,形體修長,在我國傳統宗教塑像中極為罕見。這一藝術形象深刻詮釋了創世母神的生命力與母性光輝,體現了先民對生命起源的樸素認知與崇高禮贊,成為中華文明早期人文精神的具象表達。

每年農歷四月初八,東浮山人祖廟會如期舉行,曾是平定、昔陽兩縣28個村莊共同參與的傳統盛會。鼎盛時期,香火鼎盛,信眾云集;僧侶誦經,聲震山谷;民間戲班登臺獻藝,鼓樂喧天;農具、布匹、土產、耕畜匯聚成市,商旅輻輳,盛況空前。

盡管20世紀中葉后因社會變遷一度中斷,20世紀70年代更曾作為中學校舍使用,但文化根脈始終未斷。1985年學校遷出后,民間自發組織修繕維護,香火延續不斷。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與文旅融合深入推進,廟會民俗活動逐步恢復,傳統禮儀、民間藝術、非遺展演重現山間,傳統文化煥發新生機。

森林公園擘畫藍圖,文旅融合啟新程

近年來,平定縣深入挖掘東浮山“地質+文化+生態”三位一體資源稟賦,啟動系統性保護與可持續開發工程。如今,東浮山已建成集地質科普、文化體驗、森林康養于一體的綜合性森林公園。

東浮山鳥瞰圖(平定縣新聞中心供圖)

入口處矗立的漢白玉牌坊莊重典雅,登山步道蜿蜒而上,串聯起火山地貌觀測點、人祖文化雕塑群、壽圣寺古建群等核心景觀節點。游客在移步換景中,既能感受億萬年地質演化的磅礴之力,也能體悟千年廟會積淀的人文溫度。

未來規劃將以“中華創世文化高地”與“華北典型火山遺跡科普基地”為雙輪驅動,推進遺址保護、展陳提升、數字導覽與研學旅行體系建設。擬建設人祖文化博物館、火山地質體驗館,并聯動周邊傳統村落資源,打造“人祖文化走廊”,推動從單一廟會經濟向多元化、可持續的現代文旅產業轉型。(趙瑞 翟志洋)

編輯:溫雅慧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