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安康9月13日消息(記者侯凱奇 實習記者蘇睿楠)秦巴深處的陜西省安康市嵐皋縣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內,一株株魔芋從林下基地走向自動化車間,再到海外貨架,成為鄉村振興的“黑金子”。截至目前,嵐皋全縣魔芋面積擴張至15.9萬畝,覆蓋12個重點鎮50個重點村,培育魔芋加工企業5家,明富魔芋、燭山食業兩家龍頭企業產值過億元……
如何做到這些?答案寫在兩條平行線上:山上,林下種植有了可復制的“嵐皋標準”;山下,加工車間換上全自動“智造”引擎。
“嵐皋縣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主導產業為魔芋和茶葉,覆蓋率達72.7%,開發出魔芋系列產品,主導產業產值達19.79億元。”嵐皋縣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負責人張遠飛介紹。
秦巴山深處的山林間一株株魔芋長勢喜人(央廣網發 實習記者高悅 攝)
“這里低溫潮濕的環境很適合魔芋的生長,而且沒有什么污染,魔芋的病蟲害也少。”魔芋種植戶宋成對記者說。嵐皋縣松領寨蔬菜種植家庭農場于2021年開始種植林下魔芋,截至目前園區規模達470畝,修產業路4.5公里。標準化種植不僅顯著提升了魔芋的抗病性和單產,還推動整個產區走向規范化和規模化。該模式已在嵐皋多個鄉鎮推廣,成為魔芋產業穩健發展的重要基礎。
標準落地,種子是“先手”。在藺河鎮蔣家關村,藺佳源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建有魔芋良種選育繁育基地和專家試驗站,這里是產業創新的“搖籃”。科技專家王永成帶領團隊,與安康市農科院緊密合作,引進全國四大類29個魔芋品種,通過反復試驗,安魔128、安魔168、嵐魔5號等抗病耐高溫新品種正在擴繁。配套的“田間培訓學校”每年提供技術服務50余次,開展創業輔導等活動,讓標準長在泥土里,實現科學種植、增收致富。
王永成向記者展示魔芋種子(央廣網發 實習記者高悅 攝)
如果說標準化種植是魔芋產業發展的“第一車間”,那么自動化深加工則是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的關鍵環節。
在嵐皋縣城關鎮苦桃灣工業園,燭山食業有限公司的凈化車間內,自動化生產線有序運轉。從清洗、切片到精深加工,大部分流程已實現自動化控制。“自動化生產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保證了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從魔芋粗加工到精深加工,我們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燭山食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柯玉苗介紹。
自動化魔芋加工車間(央廣網發 實習記者高悅 攝)
“龍頭+基地”“基地+企業”“企業+農戶”的模式讓各方實現互利共贏。燭山食業吸納群眾就近務工,人均月工資5000元左右;明富魔芋通過勞務用工、土地流轉等形式,間接為2000余人提供就業機會,人均年增收2000元,帶動農戶增收致富。
如今,嵐皋魔芋已從林下標準化種植,到車間自動化加工,嵐皋縣把“小魔芋”做成了“大產業”,成為當地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張靚麗名片。2024年,“嵐皋魔芋即食食品”摘得第109屆美國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金獎,也標志著“嵐皋標準”邁出國際化步伐。

關注精彩內容